不要吃掉你的幸運餅乾




"你在商業活動投資運動政治娛樂圈等所看到的每個結果都是運氣與技巧共同影響所得到的產物,但由於運氣本身就是很難被清楚認定的,所以我們很難分辨出運氣與技巧個別的影響有多大下一次當你看到有個成功的人出現在某知名財經雜誌的封面時,你必須要知道,這個人的成功有很大的因素是因為運氣很好
                                                          ---財經部落格Abnormal Returns

這個月是台灣各大學畢業的時刻,畢業典禮中除了家長親友來送花分享這個喜悅的時刻之外,另一個受人關注的時刻就是名人的演講,通常大學都會邀請一位知名的人士來勉勵畢業生迎向人生的另一個階段,5年前我曾經分享過知名財經作家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在普林斯頓大學(他的母校)畢業典禮的演講,至今這個演講依然是我最喜愛的一個畢業演講,我已經重複看過好幾次了,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會,今天我就再度來分享這個精采的演講。

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被譽為華爾街最會說故事的人,他的第一本書叫做說謊者的撲克牌(Liar’s Poker),描述的是他研究所畢業之後進入華爾街當時知名的所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工作的經歷,這本書主要在描述當時他在該公司期間所看到的很多很荒謬的事情,顯示華爾街金融機構是多麼的貪婪與存在許多欺騙客戶的行為,很多業務員在沒什麼專業訓練下(包括麥可路易士自己)就被當成專業人士去賣給客戶數百萬、數千萬美金的金融產品,這些荒謬的事情是導致麥可路易士在短短的工作幾年之後就決定放棄數十萬美金的年薪離開了所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他在其他的場合中曾說,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原本是想要讓眾人更了解華爾街金融機構的貪婪與虛偽的真面目,同時警惕想去華爾街工作的年輕人。這本書出來之後的確受到很大的關注,但後續發展卻不是作者所想的,有很多大學的MBA將這本書列為指定書籍,當成學生畢業後進入華爾街工作的指南,同時他也被多所大學邀請去演講與上課,要求傳授順利進入華爾街工作的訣竅,他的這本書讓更多的年輕人嚮往進入華爾街去過書中那種貪婪、荒謬卻又多金的生活,他說這完全是他始料未及的。之後他又陸續寫了好幾本暢銷書,包括後來改編成電影的魔球(Money Ball)、大賣空(The Big Short)等。

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在寫作上的事業可說是相當的成功,他本人在大學時期就發覺自己很喜歡寫作,但有趣的是,他在演講中提到,他在大學畢業論文的答辯時,由於他對於自己的寫作還是有點信心的,所以他就問他的指導教授您覺得我的論文寫得如何?,結果他的教授回答這麼說吧永遠不要將寫作當成是一種事業。大學畢業後他不知道自己能夠找到什麼工作(他主修藝術歷史),於是他就繼續念了研究所,唸研究所期間有一天他在一個晚宴場合中很幸運的坐在所羅門兄弟公司老闆太太的旁邊,當時他完全不知道這是個知名的金融機構,自己對於金融也完全都不懂,但這位女士很好心的一直勸她先生提供一個工作給麥可路易士,於是畢業後他就順利的進入了所羅門兄弟公司工作,但才工作了短短幾年,就在他26歲的時候,有天他打電話給他的父親,他告訴他父親,他準備辭掉能給他帶來數百萬美金薪水的工作,專心的去寫作。他父親勸他你一定要再多思考一下,我建議你繼續留在所羅門兄弟公司10年,賺到足夠的錢之後,再去寫你的書吧,麥可路易士說他並沒有聽從父親的建議,因為他知道自己完全無法在那種環境再待個10年,他還是堅持辭職了,放棄了輕鬆就可到手的數百萬美金。現在的麥可路易士已經稱得上是名利雙收的成功人士,但他在演講中將他人生的成功主要歸功於他有很好的運氣,他在演講中的一段話講得很好

魔球這本書的故事有很多人生中的道理,表現上看這是一個講棒球的故事,書中告訴你,如果你更好的運用資料,你就能夠找到別人看不到的球員價值,但這其實還有個更廣泛的含意,那就是不要被人生的結果所欺騙了。人生的結果,雖然不完全都是隨機不可預測,但有很大的程度是跟運氣有關的。如果將來你成功了,你必須知道一點,那就是你的運氣還不錯,你要心存感激,不要認為好運氣是理所當然的………..你們未來的人生中都將會得到幸運的餅乾,有些人甚至會得到很多的幸運餅乾,那個時候你會很容易的就認為你本來就應該得到這些幸運餅乾,但假如你知道(或至少假裝)你不應該那麼容易就得到這些幸運餅乾的話,你將會更加的快樂,這個世界也將會變得更好。

整篇演講內容都非常的精彩,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建議你將這段不到15分鐘的演講內容整個看完(這裡有完整的演講文字稿)。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機器人理財」新創之路

誰比較容易陷入卡債的陷阱:是男生? 還是女生? (資訊圖表)

20個關於投資非常重要的觀念

簡單是複雜的極致表現

反過來想,永遠要反過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