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投資組合」標籤的文章

購買單一海外債券的迷思

圖片
"首要原則 , 不要造成傷害 (First, do no harm)"                                                                 ---希波克拉底誓言 (Hippocratic) 這幾天跟幾位投資人聊到近期在金融機構熱賣的單一海外債券產品,許多喜歡購買單一海外債券的人都有一種想法(迷思) : 持有單一的海外債券,除了能夠享受到固定的配息之外,如果短期債券的價格下跌,只要持有到期,就能夠拿回本金。聽起來很棒,不是嗎 ? 能夠固定領到較高的配息 ( 通常都比存款利息高 ) ,持有到期還能夠保本,真是太完美了,所以難怪會在金融機構熱賣。 其實通常金融機構熱賣的產品都不像投資人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單一海外債券也不例外,購買這種商品的投資人忽略幾個重要的點 : 1. 投資風險依然是存在的 持有單一債券的投資人依然要面對債券的各種風險,如利率風險,信用風險,違約風險,通貨膨脹風險 ..... 等等,這些風險並不會因為持有單一海外債券而消失,甚至風險更高。至於到期拿回本金,如果你買的是長年期的債券,當你在多年後拿回本金時 ( 假設沒有違約的情況 ) ,你的本金也會被通貨膨脹侵蝕掉。美國知名財經專家 Cliff Asness 在財務分析期刊 (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裡面一篇文章 — 我 ( 對投資產業 ) 的十大眼中釘 (My Top Ten Peeves) ,當中的第十點他就批評很多理財顧問錯誤的告訴客戶 : 投資單一債券比投資債券基金更好 他在文章中說到 : “ 債券基金是很多債券所組成的,每天根據當天所持有的債券價格報價,一個債券的組合怎麼可能比其所持有的單一債券更糟呢 ? 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另外,持有單一債券到期並拿回本金,這一點雖然表現上看起來很有價值,但是實際上卻不是如此 ” 2...

一張圖讓你學會正確的投資觀念

圖片
“ 如果你無法解釋一件事情讓一個 6 歲的小孩聽懂,那麼表示你自己其實也還沒有真正搞懂這件事情 ”                                                                                                                                                                                            --- 愛因斯坦 巴菲特能夠受到無數人的歡迎,除了他靠著自己的投資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外,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他總是能夠用簡單的語言來告訴世人正確投資的方法,巴菲特不會把投資講的好像很神祕或者需要很高深的學問才能夠聽懂,他總是能夠用簡單的比喻來告訴我們正確投資的觀念。要做到這點其實是很難的,因為你必須真正了解你所想要表達的事情,你才能夠用簡單的語言來表達出來,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希望努力的方向。 最近看到網路上一張圖很有意思,這是財經部落格 A Teachable Moment 的版主在看完華爾街一篇文章之後有感而發所寫的,該文章寫到有大約 8 千萬的美國民眾仍...

市場大跌後的一些思考

圖片
美國股市在上週五與本週一大跌,帶動全球其他主要股市跟著重挫,媒體也將台股昨天的下跌稱為 26 股災,相信此刻很多投資人的心情應該都很恐慌,到底未來該如何因應,以下是我個人對於這次股市下跌之後的一些思考,提供大家參考 : 1.      股市下跌的原因是什麼 ? 股市下跌之後大家都在尋找原因,這些是媒體所說的一些可能原因 : l   川普更換了表現良好的前聯準會主席葉倫,換上了自己政黨支持的 Jerome Powell ,市場投下不信任票 l   股市過去幾年已經上漲太多了,需要回檔整理 l   投資人擔心通貨膨脹將上升 l   機構法人擔心未來利率上升會影響到企業獲利 l   股市下跌觸發程式交易,進而引發更進一步的下跌 l   …. 事件發生後,人們都想要知道一個合理的解釋,因為人們普遍認為,事出必有因,所以要知道那個 「 因 」 是什麼 ? 但股市變動的原因非常多,通常也不是單一原因能夠解釋的, 1987 年 10 月美國發生史上最大的單日跌幅,引發那場股災真正發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30 年後的今天,人們都還無法確定找到答案。所以,上述這些是引發這次股市下跌的原因嗎 ? 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我不知道,你不知道,任何人都不知道。 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一個答案,那麼就參考財經部落客 Cullen Roche 在推特上所說的 : “ 有時候,最簡單的解釋就是 : 股市過去已經上漲很多了,所以股市會下跌,如此而已 ” Everyone wants a fancy sounding reason for why the stock market goes down, but sometimes it's as simple as " because it went up a lot". — Cullen Roche (@cullenroche) 2018年2月6日 2.      史上最大跌點 ? 週一美國道瓊工業指數下跌超過 1,000 點,是史上單日最大跌點,很多財經媒體紛紛用這個標題來告訴投資人,看起來的確非常...

我的朋友投資績效比我好

圖片
“ 這實在是人生中很奇怪的一個現象,有時候無知或沒有經驗的人反而會獲得成功,而有知識或有經驗的人卻反而會失敗 ”                                                                                             --- 馬克吐溫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可能因為看過不少財經書籍或者有過慘痛的經驗,所以決定投資的方法採用比較分散的投資組合,但也因為這樣的投資組合比較不會大漲或大跌,當股市行情很好的時候,可能你的周遭朋友就會跟你炫耀說,他因為買了某支股票 ( 現在還多了比特幣這樣的東西 ) ,現在賺了多少多少錢,而你還在採用這種分散投資的 ” 笨 ” 方法,速度太慢了,應該學習他的方法 ! 是不是很熟悉呢 ? 今年正是股市行情很好的一年,所以應該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當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你的投資意念是不是也跟著動搖了呢 ? 是不是該學習朋友去買個股 ( 或比特幣 ) 來賺更多呢 ? 當投資人碰到這種情況時,還真的是不容易應付,能夠不受到影響的人是很不簡單的。今天來分享一篇文章,正是描述這樣的情況,這是財經部落格 The Irrelevant Investor 裡面的 一篇文章 ,文章提到有個讀者寫信給版主,內容大意是 : “ 我的投資是採用被動式的投資方法,我將資金放在 S&P500 的指數型基金,而我的一個朋友則是將資金都放在臉書這個股票上,我好幾次試著告訴這位朋友,你這樣的投資方法是集中投資在單一股票上,風險是很高的。但每一次,朋友的回答都很簡單 : 但我的績效就是比你好啊,而且是好很多 ! 我雖然並不想把投資改成單一股票,但我也在想是不是要把投資換成 FAANG(Faceboo...

這就是股市的本質

圖片
從金融海嘯之後這幾年美國股市就表現非常好,當然你可能會認為這是因為美國聯準會實施貨幣寬鬆政策 (QE) 將利率壓到很低的水準所造成的結果,這種好康的事情不會常常有。 當然,不可否認的,貨幣寬鬆這側可能是造成這波多頭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這一次美國股市的多頭亮麗表現並不是什麼特例,這本來就是多頭走勢中會有的現象,過去的幾次多頭走勢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例如 :     1991-1999 年 1980-1989年 (資料來源:Servo  Blog)  當然,你會說你只挑多頭的時候,怎麼不說空頭的時候呢 ? 沒錯,這當中的確也發生過幾次的空頭走勢,例如 1990 年、 2000-2002 年、 2008 年與 2011 年,這些期間股市都曾經發生大幅的下跌。 但是,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股市的一個明顯的特性,多頭走勢的時間是比較長的,而空頭走勢的時間是比較短的,在過去的 38 年當中只有 6 年的時間是屬於空頭走勢,也就是說,過去 38 年當中只有 16% 的時候是空頭,而另外 84% 的時候是屬於多頭走勢, 這就是股市的本質 。 這也是為什麼猜測市場何時會下跌並不是一個好的投資策略,較好的辦法是持續待在市場中,雖然你同樣會遭受的空頭的損失,但是只要長期保持在市場中,多頭的獲利會彌補你在空頭時候的虧損。 當然,要這麼做還有個前提,那就是你的投資組合中必須較多的資產是擺在美國股市當中的 ( 佔你的股票資產大約 35%-50% 左右 ) ,美國股市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也是最成熟的市場,長期比較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果你是將大多數的資產擺在新興市場如台灣或中國股市當中,那麼上述的原則就不一定適用了。長期的趨勢是往上的,了解這一點你才能夠有正確的投資策略。

是智能理財?還是行銷包裝?

圖片
今年以來金融科技是熱門的話題,其中的機器人理財或智能理財更是多家金融機構爭先推出的新服務,特別是很多這類的服務都標榜著可以快速地幫投資人找到適合的投資組合。能夠運用科技幫忙投資人來建立投資組合當然是很好的事情,我也很樂於見到現在終於有些金融機構會開始把投資的焦點放在投資組合中 ,而不是只銷售單一的產品 , 但是設計投資組合是一項很專業的事情,並不是隨便把幾檔基金放進去就叫做適合的投資組合。 近日看到報紙上的一個新聞寫著,某家銀行推出了新的 AI 智能理財服務,標榜能夠一秒鐘就幫投資人找到適合的基金投資組合,強調能夠讓客戶 「 賺多賠少 」 ,既然這麼厲害我就很好奇的看了一下新聞內容。不看還好,看了差點就要昏倒 。怎麼說呢? 例如裡面舉了一個例子 : 以某風險程度的人來說,投入 50 萬元,為期 3 年,希望達到 75 萬元的目標,試算結果得到的投資組合是 : 美國市場 40% 大中華市場 5% 生技市場 5% 美國高收益債券 50% 這樣的投資組合很明顯就可以看出有很大的問題,首先,投資組合的基本概念就是要分散風險,而要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投資組合裡面的資產彼此之間的連動性盡量要低,用財經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彼此的相關係數要低(相關係數最大值為正1 ,最小值為負1) ,且最好是負相關,這樣才能夠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上述這樣的投資組合, 90%的資產都 集中在美國市場,如果彼此的相關係數很低倒還沒有關係 ,否則就會失去 分散風險的效果。接著,我們就來看美國股市 (VTI) 與美國高收益債券 (JNK) 的相關性,從下表可以清楚看到,兩者的相關係數為 0.55 ,是正相關且相關性不低,意思就是當美國股市下跌的時候,美國高收益債券跟著下跌的機率也會不小,這樣的投資組合很難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如果我們把高收益債券換成美國債券,可以看到兩者的相關係數變成 -0.16 ,這是負相關,也就是說,當美國股市下跌時,美國債券不僅比較不會跟著下跌,甚至還可能上漲,這樣才能夠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再來,新聞中還講到,該銀行的智能理財是採用諾貝爾經濟學獎馬可維茲 (Markowitz) 的 「 效率前緣(Efficient Frontier) 」 為基礎所試算出來的結果,這個理論是說,在相同的風險之下,能夠找到一個報酬最好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