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指數基金」標籤的文章

給孫子的信---耶魯操盤手的投資智慧

圖片
給子女的信一直都是我很喜歡閱讀的內容,因為這類的資訊是父母們智慧的傳承而不是為了行銷,之前我分享過 Morgan Housel 給女兒的信,今天來分享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操盤手 查爾斯 ・ 艾利斯 (Charles Ellis) ,因為他已經年紀很大了,所以他不是寫給兒女而是寫給他的孫子們。查爾斯 ・ 艾利斯有著超過 50 年專業的投資經驗且績效卓著,他給孫子們的投資建議自然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傳承,也值得我們好好的學習。 信中首先提到,學習投資知識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閱讀的,一封信無法完整的表達,如果孫子們有興趣繼續學習,可以讀一讀他自己寫的 投資終極戰 (Winning The Loser’s Game) 這本書 (作者不忘推薦自己的書籍 ,但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 ,我也非常推薦大家去閱讀 ) 。 接下來他先給孫子們兩個提醒 : 1.      如果你閱讀完此封信的時候,還沒有準備好要立即投資,那麼把信放回信封,等 5 年後再重新拿出來閱讀。 2.      如果之後拿出閱讀,依然對於投資這項專業不感興趣,那麼也不要勉強,就把投資的專業交給你信賴的專業人士幫你處理就好。 交代完這兩項提醒之後,接著就是大師要告訴孫子們的 12 點投資智慧 : 1.      把你的投資期間設定為最少 50 年 ! 沒錯,就是 50 年以上,永遠要長期投資,而且是非常非常長期的投資,長期投資時股票資產是最重要的獲利來源。      ( 含意 : 長期才能夠讓複利的效果顯現出來 ) 2.      要知道沒有任何人能夠準確地知道哪一家公司未來會勝出,所以挑選股票不是好方法,採用分散投資的方法才是明智的, 2013 年的時候機構法人已經占美國交易所 95% 的成交量,半世紀前這項比率才只有 10% 。      ( 含意 : 散戶投資人不要嘗試去挑選單一股票,那是機構法人的工作 ) 3.      不要理會股票市場每天或每週的漲跌情況,也不要去...

攀登聖母峰—從『贏家的遊戲』轉變成『輸家的遊戲』

圖片
聖母峰是世界上第一高峰,也是多數登山者最嚮往且期望能夠征服的目標,登上聖母峰意味著突破自我的挑戰極限與無比的榮耀,但上週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讓大家傻眼了,照片上顯示著人們排著長龍等待攀上聖母峰,文章中寫到,一位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醫生,一輩子都夢想著有天能夠登上聖母峰,當他在幾天前終於登上夢想的聖母峰時,他被所看到的情景嚇傻了,他說:這裡很可怕,就像是個動物園一樣! 為何會如此?聖母峰依然是世界第一高峰,高度並沒有降低,山上的氣候依然多變,幾年前我們看到的電影裡面描述 聖母峰 是全地球最危險且險峻的地方,怎麼現在攻頂的路上竟然人多到會 ” 塞車 ” ?大家像排隊等待進入遊樂園一樣,而且還是在一年當中登頂最危險的季節中?由於利益的驅使,尼泊爾政府已經漸漸將登聖母峰打造成了一個類似商業冒險的觀光活動,從前挑戰登上聖母峰的都是身經百戰的職業登山好手,這些人具備了高超的登山技巧,攀登過無數的高山,最後才敢來挑戰聖母峰(屬於贏家的遊戲),而現在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登上聖母峰,許多的公司帶來了資金與設備,提供了登山客更為舒適的條件,沒有太多登山經驗的人也來挑戰聖母峰,有的人甚至連如何穿上冰爪都不知道也可以來到這裡,現在好像只要不犯下愚蠢的錯誤,很多人都可以登上聖母峰了(屬於輸家的遊戲),這樣一來,攀登聖母峰就已經不再是技術與毅力的代表了。 其實投資也是如此,知名財經專家 查爾斯艾利斯 (Charles Ellis) 在 1975 就發表了輸家的遊戲 (The Loser’s game) 的報告,也寫了一本知名的書籍 投資終極戰 (Winning The Loser’s Game) ,他就解釋了投資如何從贏家的遊戲轉變成為輸家的遊戲,他說: “ 當我在 50 多年前進入這個行業時,當時全球的金融市場上,靠著挑選股票維生的專業經理人不到 5,000 人,這只是一小群人在做的事情,而且這些人的薪水比起其他專業人士也沒有好多少,當時這並不是一個很有趣的職業,能夠運用的工具也很有限,但也因為如此,當時要擊敗市場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這是一場贏家的遊戲。但現在不同了,現在有數百萬人在做這些事情,大家的設備都很先進,都有著最新的資訊,這種情況下,要擊敗市場已經變得非常非常困難了,投資已經變成了一場輸家的遊戲 ” 了解 『 贏家的遊戲 』 與 『 輸家的遊戲 』...

職業21點玩家教你如何正確投資

圖片
愛德華 . 索普是一位很特別的人,他有好幾個不同身分,分別是數學教授、避險基金操盤人、職業 21 點玩家與作家。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 — 決勝 21 點,電影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社團專門運用算牌 (counting cards) 的技術來獲取賭場 21 點遊戲中較高的贏錢機率,這個社團成員所運用的算牌 (counting cards) 技術就是源自於索普教授於 1962 年出版的一本 — 打敗賭場莊家 (Beat the Dealer) 的書籍。 索普教授是少數同時專精於投資與賭博這兩種活動的人,最近他接受美國 霸榮雜誌 (The Barron’s) 的採訪,記者問他,你認為挑選股票這件事情值得投資人花時間去研究嗎 ? 索普教授是這麼回答的 : “ 市場上有三種不同類型的投資人,第一種投資人是那種不想花很多時間研究但想要獲得不錯投資績效的人,這類的投資人最好的選擇就是買進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然後就放著不要動,這麼做將能夠比多數在市場忙進忙出的人獲得更好的績效,因為指數型基金的成本更低,而且不會受到市場消息的影響,在低點賣出,在高點買進。第二種投資人是比較少的一群人,這些人是專業的投資人,例如避險基金經理人、機構法人操盤人等等,但我想要強調一點,這些人其實也沒有取得多好的投資績效。第三種投資人是一些想要花時間研究且享受市場漲跌波動那種刺激的人,對這些人來說,我的建議是,你可以拿一小部份的錢在股市中交易,並學習一些經驗與教訓,但是你還是應該將大部分的錢放在指數型基金上面,因為當你忙著在股市進出交易且學習教訓的時候,應該讓指數型基金幫你去累積長期財富。我過去就曾經在股市損失過大筆的錢,我知道那個代價是慘痛的,你應該要避免如此。 ” 我知道很多人喜歡自己研究股票,買賣股票,感覺這樣才像是在 「 投資 」 ,但今年高齡 85 歲的索普教授已經告訴你了,其實多數人並不需要這麼做,即使你想這麼做,也應該只用少數的資金去做就好了。

主動式基金正在遭遇大麻煩

圖片
"投資是非常困難的,即使對於最聰明的人來說都是如此,再我們的成功與失敗中,不論你喜歡或不喜歡,事實上隨機性扮演了很大的決定性因素!"                                                                            ---美國避險基金經理人 Ted Seides 有些人可能還分不清楚什麼是主動式基金 ? 什麼是被動式基金 ? 主動式基金就是基金經理人 " 主動 " 去挑選投資的標的 ( 如股票 , 債券 .... 等金融資產 ) ,而被動式基金主要是投資指數所代表的股票或債券等金融資產,指數投資什麼基金就跟著投資,因為沒有 " 主動 " 的去挑選所要投資的標的,所以就被稱為 " 被動 " 式基金 ( 例如指數基金, ETF) 。 接下來你可能會問,這有什麼重要呢?這很重要,首先,大家在台灣的金融機構所購買的基金產品, 95% 以上都屬於主動式基金。其次,現在這類的主動式基金產品正碰到大麻煩。什麼麻煩呢?銷售主動式基金的金融機構總是告訴投資人,專業的投資機構有專業的研究團隊與基金經理人,能夠幫投資人創造更好的投資績效,所以不懂投資的散戶投資人應該來買 " 主動 " 式基金把錢交給專業的團隊代為投資。這樣的說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聽起來也很合理,不是嗎? 是的,聽起來很有道理,唯一的問題是,這樣的說法只是個行銷話術,與事實不符。真實的情況是,絕大多數的 " 主動 " 式基金並無法創造比指數更好的投資報酬。根據 研究報告 顯示,從 2006 年至今,幾乎所有主動型基金 ( 美國、全球、新興市場 ...) 的績效都比指數還差!怎麼會這樣呢?道理很簡單, " 主動 " 式基金因為要雇用大量的研究團隊還有支付行銷通路費用,所以通常都會收取高額的管理費 (注意: 這個費用是內含的,每天從基金的淨值中...

買這種金融產品,即使看對趨勢同樣會賠的很慘

圖片
" 會害死你的通常都不是那些你不懂的事情, 而是那些你認為你懂但實際卻不是如此的事情 "                                                             --- 馬克吐溫 (Mark Twain) 想一想下列的說明 : " 這個玩法很簡單, 你如果認為是 大(上漲) 就買大(上漲) , 反之, 你如果認為是小(下跌) . 就買小(下跌), 只要你對於未來發生的事件判斷正確, 你就可以用低成本換取高報酬, 即使判斷錯了, 你最大的損失也只是投入的金額而已! " 請問你認為上述這是在描述什麼活動呢? 你可能認為這是在講一個賭博的遊戲, 沒錯, 很多賭場的遊戲都可以用上述的這段話來說明, 例如賭大小 , 賭單雙 ... 等等, 你也可能認為這是在講買彩券, 也沒錯, 例如運動彩券, 完全適用上述的講法, 但這同時也是很多媒體在推薦投資人買 認股權證的廣告詞! 媒體或金融機構喜歡將認股權證包裝成可以快速獲利, 甚至是窮人, 年輕人翻身的工具, 包括近年來國內幾家投信開始喜歡發行正向, 反向多倍數槓桿 ETF, 也有類似的情況, 這些金融產品的行銷台詞都是強調看對了就可以快速賺大錢, 只告訴你好的一面, 這就好像多年前有個知名的彩券廣告詞 :" 喜歡嗎 ? 爸爸買給你 !" 讓人們做著發財的白日夢, 但廣告不會告訴你, 其實大多數的購買彩券者都是賠錢的, 所以彩券在國外也被稱為 -- 窮人的稅金 ! 而認股權證或高槓桿的 ETF 也有類似的問題, 多數的參與者都會是賠錢的, 用簡單的數學就可以解釋這個原因了, 舉例來說, 假設第一天的股票指數為 100, 第二天上漲到 110, 第三天又跌回到 100, 如果你買的是單純的指數, 此時你不賺不賠, 但如果你買的是正向 2 倍數的 ETF, 第二天股市上漲時你的 ETF 價值是 120, 第三天則跌到了 98.2, 低於 100, 因為你是從更...

贏家全拿的時代使得選股變得更加的危險

圖片
台灣的音樂在華人世界居領先地位 , 大陸知名的歌唱節目中選手唱的歌曲也絕大多數都是台灣歌手的作品 , 但台灣的音樂市場發達卻並不表示參與這個行業的人都能夠賺到錢 , 台灣每年都有無數的年輕音樂愛好者抱著有朝一日成為明星賺進大把鈔票的夢想加入這個行業 , 但最後能夠真正飛上枝頭當鳳凰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 因為這個社會本質上就不是一個公平的 , 而是贏家全拿 (winner takes all) 的社會 , 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這本書的作者塔雷伯在書中寫到 : " 在吟遊詩人及流浪詩人的時代 , 每個人都有聽眾 , 說書人和麵包師或銅匠一樣 , 都有自己的一個市場 , 並確保不會有人從遠方過來 , 在他的地盤上把他驅逐出境 , 今天 , 少數人幾乎拿走了全部 , 而其餘的人 , 則幾乎一無所有 " 沒錯 , 現在就是一個贏家全拿的時代 , 這種現象在絕大多數的行業中都是如此 , 這對投資人有什麼影響呢 ? 華爾街日報最近有一篇文章 , 標題是 : 在贏家全拿的經濟中投資 (Investing in a ‘Winner Takes All’ Economy) , 文章中提到 : " 網路效應 (Networking effects) 使得社會更朝向贏家全拿的情況 ,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蘋果電腦主導著智慧型手機的市場 , 當越來越多的銷售者購買 iphone 後 , 就有越多的開發商願意開發在 iphone 手機上運用的 app 軟體 , 這又導致更多人願意購買 iphone 手機 , 最後 , 少數一家或幾家手機商就取得了主導的地位 , 另一個例子就是今年剛股票 IPO 的聊天軟體 Snap, 該公司也是迅速的在年輕人的聊天市場中取得了絕對的領先地位 , 贏家全拿的情況現在是越來越明顯了 , 從上市公司中的獲利可以清楚看出這點 ,1975 年的時候 , 美國前 100 大的公司獲利佔所有上市公司的比例是 49%, 到了 1995 年 , 這個比例上升到了 53%, 到了 2015 年 , 這個比例已經高達 84%, 顯示少數的幾家大公司已經主導了各個領域 " 既然現在是個贏家全拿的時代 , 那麼這對於投資人的啟示是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