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咪,中國的經濟成長可能反而是被低估了而不是高估?

最近對中國股市開始感興趣的投資人多了起來 , 原因也很簡單 , 新興市場股市過去一年上漲了 23.7% , 今年上半年也上漲了 18.4% , 而中國市場是佔 MSCI 新興市場指數比重最高的地區 ,因此自然也會受到關注。特別是中國股市在經歷過 2015 年驚人的暴漲之後又暴跌的走勢後,股市相對來說已經冷靜了許多,即使今年上半年上海深圳指數已經上漲了 10% 以上,但是中國股市目前的本益比 (CAPE) 在 15.4 ,相對全球其他主要國家的指數來說還算是很便宜的,股市未來依然還有不小的上漲空間是可期待的。 那中國的經濟前景如何呢 ? 我們來看最受關注的經濟指標之一 PMI 指數,根據中國最新公布的官方製造業 PMI 數據, 6 月份中國的製造業 PMI 指數已經從上個月的 49.6 回升到 50.4 , 50 以上就代表經濟活動處在擴張的階段,這對於中國的經濟是很正面的現象。而包含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綜合 PMI 指標雖然從 5 月份的 51.5 稍微下降到 6 月份的 51.1 ,這主要是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有稍微放緩的跡象,整體來說,指數依然是處在 50 以上的經濟活動擴張區域 。 從指標來看,中國的經濟整體來說是在穩定成長中的。 當然,有很多人特別是國外的媒體與分析師,長期以來始終懷疑中國官方所公佈的經濟數據,認為中國官方有意高估經濟成長的數字,刻意營造經濟高速成長的形象,實際上經濟成長並沒有想像的這麼高。這種說法在 2015 年的時候最為顯著,當時伴隨著中國股市的暴跌,雖然官方公布的年度 GDP 成長仍然達到 6.8% ,但很多國外的分析師都認為 ” 實際 ” 的經濟成長可能是低於 5% ,甚至是低於 3% ,當時不斷有分析師預估中國的經濟將陷入"硬著陸"。外界的這些懷疑也不是沒有道理,實際上過去也有幾個省份都被發現有刻意高估經濟成長數據的情況,因此出現了所謂的李克強經濟指標,這是現任中國總理李克強過去在當遼寧省書記的時候,有一次他與當時的美國駐中國大使會面時,談到中國的經濟數據有很嚴重的人為造假情況,他認為用另外三個指標替代來衡量中國的經濟會比較適合,那就是鐵路的貨運量 、 用電量與銀行放貸增長,之後這三個指標就被稱為李克強指標,也普遍被國外媒體與分析師用來當成中國經濟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