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避險基金」標籤的文章

主動式基金正在遭遇大麻煩

圖片
"投資是非常困難的,即使對於最聰明的人來說都是如此,再我們的成功與失敗中,不論你喜歡或不喜歡,事實上隨機性扮演了很大的決定性因素!"                                                                            ---美國避險基金經理人 Ted Seides 有些人可能還分不清楚什麼是主動式基金 ? 什麼是被動式基金 ? 主動式基金就是基金經理人 " 主動 " 去挑選投資的標的 ( 如股票 , 債券 .... 等金融資產 ) ,而被動式基金主要是投資指數所代表的股票或債券等金融資產,指數投資什麼基金就跟著投資,因為沒有 " 主動 " 的去挑選所要投資的標的,所以就被稱為 " 被動 " 式基金 ( 例如指數基金, ETF) 。 接下來你可能會問,這有什麼重要呢?這很重要,首先,大家在台灣的金融機構所購買的基金產品, 95% 以上都屬於主動式基金。其次,現在這類的主動式基金產品正碰到大麻煩。什麼麻煩呢?銷售主動式基金的金融機構總是告訴投資人,專業的投資機構有專業的研究團隊與基金經理人,能夠幫投資人創造更好的投資績效,所以不懂投資的散戶投資人應該來買 " 主動 " 式基金把錢交給專業的團隊代為投資。這樣的說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聽起來也很合理,不是嗎? 是的,聽起來很有道理,唯一的問題是,這樣的說法只是個行銷話術,與事實不符。真實的情況是,絕大多數的 " 主動 " 式基金並無法創造比指數更好的投資報酬。根據 研究報告 顯示,從 2006 年至今,幾乎所有主動型基金 ( 美國、全球、新興市場 ...) 的績效都比指數還差!怎麼會這樣呢?道理很簡單, " 主動 " 式基金因為要雇用大量的研究團隊還有支付行銷通路費用,所以通常都會收取高額的管理費 (注意: 這個費用是內含的,每天從基金的淨值中...

從雲端跌下來的避險基金明星

圖片
" 當一個人的薪水必須依靠不了解某些事情才能夠獲得的話 , 你就很難讓他真正去了解這些事情 "                                                 --- 辛克萊 (Upton Sinclair), 美國知名作家 去年我一位金融業的朋友來找我 , 他一直大力推薦我購買他們公司的一檔基金產品 , 他說這個基金產品是運用他們公司獨自研發出來的一個套利避險方法 , 尋找台灣金融市場中有套利空間的機會下去投資 , 因此是個低風險高獲利的產品 , 很值得投資 , 我聽完介紹之後 , 客氣的找了個不相干的理由婉拒了 , 其實我拒絕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 第一 , 我在金融業多年的經驗告訴我 , 沒有低風險高獲利這樣的金融產品 , 第二 , 我現在對於複雜的金融產品沒有興趣 , 雖然我不清楚台灣金融市場存在著多少套利的機會 , 但我相信即使有也不會太多 , 而且這麼多的機構法人在參與這個市場 , 這樣的機會很難會輪到基金的散戶投資人去分享這種利潤的 , 投資的機會如果不夠多 , 基金就只好去投資跟套利避險無關的東西 , 最後就會導致基金的績效跟原本投資人期待的不同了,當然更不用說這類產品通常都隱含了高額的管理費用! 最近紐約時報的 一篇文章 介紹了美國鼎鼎大名的避險基金明星 --John Paulson 從雲端跌落的故事 ,John Paulson 在 1994 年就成立了自己的避險基金公司 , 但真正成名是在 2008 年的金融海嘯之後 , 因為他在事件發生之前也看準了金融市場會出現大災難 , 因此持有大量的空頭部位 ( 金額高達 150 億美金 ), 讓他一戰成名且名利雙收 , 之後大批的機構法人 , 退休基金拿錢來請他投資 , 其中也包括了現在的川普總統 ( 最後川普是虧損退出的 ), 他在 2008 年還雇用了卸任的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 (Greenspan) 為其工作 , 基金的資產規模最高達到 360 億美金 , 但就在他的事業創造了巔峰之後 , 他的投資績效卻開始走下坡...

用簡單的2招快速判斷投資產品是好是壞?

圖片
許多人在面對金融機構不斷推陳出新的金融產品時,常常都是有聽沒有懂,不知道如何選擇。因為金融產品的說明書經常會有一大堆金融專業名詞,看的 " 霧煞煞 " 又不知從何問起,所以常常最後投資了一些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東西,等到出問題了才又怪罪金融機構沒有講清楚,此時往往為時已晚,因為申購書是自己簽的名字,最後通常還是自己必須負擔主要的責任。要避免未來再碰到類似的問題,最好自己還是學會如何判斷比較好,這裡就跟大家分享一個簡單快速的判斷方法 : 第一步,   首先看這個金融產品的結構是不是很複雜 ? 如果是,就不要投資 還記得以前讓許多散戶投資人虧損慘重的結構式產品 (structured notes) 嗎 ? 還有最近幾年讓很多企業法人中招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如 TRF( 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 ) 。 這些產品的共通點就是產品的設計結構很複雜,這類產品的實際投資表現可能會跟投資人自己想像的差距很大。這幾年美國很多金融機構都因為金融產品的不當銷售受到政府的處罰,例如美林證券公司因為在 2010 年的時候銷售了一檔 5 年期的結構式產品 (structured notes) 給客戶,結果該產品到期時竟然已經下跌了 95% ! 所以,投資人要記得,複雜的金融產品通常都不是好選擇 ! 第二步, 這個金融產品是不是手續費用很高 ? 如果是,就不要投資 代客操作的老師,避險基金經理人 ... 等等往往都會給人聰明 、 專業 、 很會投資等等的印象,所以很多人自然會假設,資金交給這些人去投資當然會比自己投資來的好,即使這些人收費都很昂貴,只要投資績效更好似乎也沒有關係。但重點是,這些人真的比較會投資嗎 ? 簡單的答案是 : 沒有。舉 2016 年英國脫歐公投後的週五發生的事情為例,當全球股票市場都受到英國公投結果的影響而大跌時,理論上來說那些避險基金應該受到的影響較小,因為這些基金有比較靈活的操作策略,多空都可以操作,也可以用複雜的衍生性金融產品來避險。但根據摩根史坦利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 當天 絕大多數的股票型避險基金都同樣虧損嚴重。當天歐洲股票型避險基金平均虧損 9.7% , 美國股票型避險基金平均虧損 4.6% , 下跌幅度甚至都超過相對應的股票指數。當然這不代表市場上沒有真正的投資高手,但有趣的一點是, 真的頂尖投資高手...

週末閱讀:一個不曾上漲的基金!

圖片
今天分享的是一個很有趣也很發人省思的故事,2008年的金融海嘯嚇壞了眾多的投資人,之後投資大眾對於投資風險的恐慌勝過於追求投資報酬,因此期望金融機構能夠推出更多保護投資下跌風險的產品,於是一種類似避險基金(Hedge Fund)能夠靈活操作多空策略同時又能提供資金流動性(Liquidity)的產品受到民眾的喜愛,這種產品稱為 流動性另類投資基金(Liquid Alternative Fund) ,這種產品的目的是希望讓基金獲得更為穩定的報酬,同時又沒有一般避險基金缺乏流動性的缺點,這種產品能夠提供每日交易的流動性,就好像藥廠推出一種藥效很好卻又沒有副作用的產品,這是一種完美的產品,不是嗎?

Ray Dalio的投資格言

圖片
Ray Dalio 在投資界當中,避險基金通常是位於生物鏈當中的最上層,因為其賺錢的能力遠高於一般的投資人,而 Ray Dalio 所管理的BridgeWater資產管理公司又位於避險基金當中的最上層,因為這是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避險基金之一,因此Ray Dalio這樣的人物對於金融市場的觀察自然有其獨到之處,值得我們學習,下列就整理一些他過去對於市場曾經說過的一些看法與觀察: 投資市場是個零和遊戲,想要從投資市場賺到錢,你就必須能夠戰勝其他專業的投資人,而這不是只靠每週花幾分鐘或幾個小時看看Yahoo Finance就能夠辦到的,如果你上了牌桌你就必須要能夠打敗我才能夠賺到錢,否則就是被我打敗 金融市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利率,投資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計算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利率會怎麼變動?那些靠猜測利率走勢投資的人,最後都會被市場所打敗,不要嘗試去猜測利率的走勢! 投資遊戲的本質就是只有少數的人會賺到錢,因為多數人的投資決策都會被情緒所影響,當某樣資產的價格上漲時,他們會說這是個"好投資"而不是說這個資產已經變得"比較貴"了! 投資人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假設過去發生的事情還會持續下去",例如當他們看到某個資產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很好,就會認為未來應該也會如此,但是比較可能的情況是,過去表現好的資產,代表資產的價格已經變高了,未來比較可能是表現不好(而不是更好)的資產 對投資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建構一個適當的資產配置,要有平衡各種資產的投資組合因應各種可能的情況,我們不會知道未來哪些資產會是真正的贏家,只有分散投資才是上策,債券在通貨緊縮的時候表現最好,股票在經濟擴張的時候表現最好,現金在貨幣緊縮的時候表現最好,每種資產都有其偏好的外在環境,但我們不會知道未來會是哪種情況,未來是機率所決定的結果 決定資產價格的主要因素有兩個:通貨膨脹與經濟成長 如果你了解並能夠很好的控制風險,投資本身的風險並非一般所說的那麼大,只有當你隨興的投資時,投資的風險就會很高 依靠"專家"的市場預測是不可能讓你長期獲利的,這麼做最後注定會是成為投資遊戲中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