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金融海嘯」標籤的文章

大規模殺傷性金融武器(又)來了

圖片
“ 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一種大規模的殺傷性金融武器 ”                                                                                      ---股神 巴菲特 金融海嘯發生至今剛好滿 10 年了, 10 年前大約現在這個時候美國股市從高點下跌,直到 2009 年的 3 月股市下跌超過 50% ,嚇壞了多數的投資人,這個陰影讓許多人到現在還遲遲不敢進入股市。當時的罪魁禍首就是被稱為合成型擔保債券憑證 (CDO, Synthetic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的結構型產品 ) ,金融機構將大量這類的產品包裝成各式各樣複雜的投資產品銷售給完全搞不懂商品本質的投資人,結果造成投資人的大量虧損。 但令人驚訝的是,多年後這類的產品竟然又悄悄的再度被推到了市場上了。根據彭博資訊社最近的一篇報導(標題為: 花旗銀行正在將過去造成金融海嘯的惡名昭彰產品又重新推出市場 ),這種造成 10 年前重創金融機構與世界經濟的衍生性金融產品又重新出現了,更驚訝的是,這次最積極推出這種產品是 10 年前幾乎要被這種產品所擊倒的花旗銀行。該銀行佔了目前市場上這種產品發行量的一半以上份額,而且主要推手是該銀行年僅 35 歲的一位中國籍女性部門主管。 或許金融海嘯的事件還不足以讓金融機構記取教訓,巴菲特在去年中的時候就曾經提出警告( 這裡 ),他說金融機構仍在繼續研發複雜的衍生性金融產品,這是一顆不定時炸彈。金融機構的貪婪本質很難改變,但人們不應該健忘,一位在金融市場打滾 30 年的的資深分析師就說 : “ 有一整個世代的人可能根本就對於金融海嘯當時的情況並不瞭解,也可能根本就已經忘記了當時這種產品的可怕之處 ….. 衍生性...

資產泡沫化的特點

圖片
"判斷股市是否泡沫化的問題在於,如果你在泡沫吹破之前太早就賣掉持股,你會被視為很愚蠢,但是,如果你是在泡沫吹破之後才賣掉持股,你同樣會被視為是很愚蠢的"                                                            ---Doug Kass(美國財經分析師) 耶魯大學教授Robert Shiller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之一,他最廣受財經界稱道的事情就是他在過去兩次金融危機前就點出了市場不合理的現象並且警告投資人要小心

雷曼兄弟銀行倒下之後5年

圖片
雷曼兄弟銀行在5年前的9月15日倒下,這件事情到目前還是讓很多人感到震驚,其對於金融市場的影響到現在都還沒有結束,在雷曼兄弟倒下之後也引起很多的討論,包括金融體系真的有變得比較安全了嗎?美國政府讓雷曼兄弟倒閉是正確的決定嗎?還是有其他的陰謀呢(因為當時的財政部長Hank是過去高盛Goldman Sachs的執行長,而雷曼兄弟一直是高盛的死對頭), 另外,特別是對於投資人來說,應該要能夠從這次的金融危機學到一些教訓,隨著全球化程度不斷的加深,金融危機的發生機率事實上比我們原因想像的都還要高出許多,所以投資組合的風險管理就變得更為重要了,其實這些都應該是財經媒體需要關心的議題,但我想全世界主要國家中大概 只有台灣的媒體對這個議題是完全不關心的! 從銀行業的角度來看,過去這5年有什麼變化呢? 經濟學人雜誌 有一個很好的圖表告訴我們答案,從下圖一可以看到,從5年前當時全球銀行業的規模來說,主要是以歐美國家的銀行占主導位置,但是經過雷曼兄弟事件之後,現在全球10大銀行當中,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已經全部都擠進去了,另外四個是美國的銀行,歐洲只剩下匯豐銀行(HSBC)還在前10名,另一個是日本的銀行,所以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中國銀行業的崛起,在雷曼兄弟倒下之後,歐美銀行業主導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力也隨之降低了,再者,原本國外大銀行均持有中國幾家國有銀行的股份做為戰略投資者,但自從金融危機之後,為了符合自身銀行的資本適足率的要求,這些國外銀行在過去這5年均陸續退出中國幾家國有銀行的持股(高盛出清中國工商銀行,美國銀行出清中國建設銀行,瑞士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出清中國銀行持股), 最近美國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也開始減少對於招商銀行的持股, 目前僅剩 匯豐銀行(HSBC)仍持有較多的交通銀行持股 ,這場金融危機讓國外銀行業對於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力也跟著下降了,而且隨著中國銀行業自身的壯大,未來這些國際銀行想重新入股中國這幾家國有大銀行的機會也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猜猜看,日圓貶值,哪個國家會受影響最大?

圖片
德國製造業PMI指數,資料來源: Markit 自從日本新政府宣示要大幅讓日幣貶值以刺激經濟以來,很多國家都戒慎恐懼,高度緊張,深怕自己的國家經濟受到衝擊,這其中 南韓是叫的最大聲的一個國家 (看 這裡 , 這裡 ),但昨天公布的南韓製造業PMI指數顯示,南韓經濟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製造業的增長還是持續擴張,現在有人認為,其實 受傷最重的國家應該是德國 ,從最新公布的德國製造業PMI指數(上圖)來看,這似乎是有點道理,德國PMI指數呈現今年以來首度的下跌,而且指數位置仍然處在50以下,從前一個月的49.0下跌到這個月的48.1,製造業產出情況非常不理想,但奇怪的是,德國銀行(Deutsche Bank)還特別出了一篇報告(看 這裡 ),認為德國跟日本主要的出口國家重疊的部分很少(下圖),因此德國的出口根本就不會受到日幣貶值多大的影響,不知道是真的沒有影響?還是德國人太愛面子了呢?反正現在呈現的情況,就是叫的最大聲的南韓,反而是經濟持續往上衝,而認為沒有影響的德國,卻經濟深陷泥沼! 德國(藍色)與日本(灰色)出口地區的比較圖,資料來源:德國銀行 除了這兩個國家以外,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也提到(看 這裡 ),日本祭出的激烈貨幣寬鬆政策將會使得大量的過剩資本流入亞洲新興國家,而根據過去的經驗,最可能受到嚴重影響的國家是 泰國,馬來西亞與印尼 ,另外越南,菲律賓與印度也可能會受到衝擊,甚至最後可能會 重演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

美元危機?不是會不會,是何時?

圖片
圖片來源:The Atlantic 我在一月底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一則意義深遠,但卻很少人注意的財經新聞 ,主要是說德國民眾因為不放心自己國家的實體黃金太多存放在國外(特別是美國),因此決定將部分的實體黃金運回自己國內保存,其原因最主要是看到美國自從金融海嘯之後,不斷的印鈔票以救經濟,但德國相信,這樣的結果最終將導致美元失去其價值,同時會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而當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實體黃金才是最保值的東西! 這個事件明顯的表明德國人對於美國FED無限量貨幣寬鬆政策的不認同,現在,這個事件似乎有 繼續延燒發展下去的跡象 ...

金融海嘯?在哪裡?

圖片
相信大家對於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百年罕見的金融海嘯仍然記憶猶新,不僅當時股市大跌,造成數家著名金融機構不是消失不見(如雷曼兄弟)就是被併入其他金融機構(如貝爾史登,美林證券),美國的經濟與就業市場到現在仍然身受其害,復甦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