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查理曼格」標籤的文章

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悲慘

圖片
"反過來想 ,永遠要先反過來想(Invert, always invert.)"                                                                                                                   ---查里曼格 最近又重新看 "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Poor Charlie's Almanack)" 這本書,看這本書需要慢慢的看,看一小段之後靜下來思考一下再繼續看,每次看這本書都會有新的體會,今天來分享書中提到查里曼格第一次去做學校畢業演講的內容,這是 1986 年曼格受邀去洛杉磯哈佛西湖學校給畢業學生做的演講,曼格的演講題目很特別 --- 『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悲慘』 為什麼要選這個很奇特的題目呢 ? 一般都會是 --- 如何獲得成功或幸福的人生這類的題目才會比較受歡迎,不是嗎 ? 曼格對學生提到,因為這是他第一次的畢業演講,所以他參考了過去他所參加過的 20 次畢業演講,他回想哪一場畢業演講是他認為最受學生歡迎的,他認為是一場由強尼卡森所主講的,那次強尼卡森分享了保證獲得悲慘人生的卡森藥方,卡森說他無法告訴畢業生如何才能夠得到人生的幸福,但他能根據個人經驗,告訴學生如何保證自己過上悲慘的人生,於是曼格說他想效仿卡森,但提出不同的藥方,告訴畢業生保證獲得悲慘人生的方法,當然,這個意思就是告訴畢業生千萬不要犯下這些錯誤 以下就是曼格提出的四帖 ( 必失敗 ) 藥方 : 要反覆無常,不要虔誠的做你正在做的事 盡可能從你自身的經驗獲得知識,而盡量別從其他人...

牛頓式破產

圖片
" 如果你已經小有財富了,即使別人因為靠著投資某支股票賺的錢比你多且快速又怎樣呢?永遠會有人賺的錢比你更多更快的,這並不是什麼你需要去在乎的事情 "                                                             ----查里曼格 (Charlie Munger) 牛頓 (Isaac Newton) 是知名的科學家,其聰明才智自然不在話下,但即使聰明如牛頓也難逃人性的貪婪與忌妒,進而做出愚蠢的投資決策,牛頓在英國南海公司成立的初期階段 1713 年就投資了他的第一筆資金購買南海公司的股票,此後很長的時間股價都沒有什麼亮麗的表現,到了 1720 年初的時候,股價開始上漲,此時牛頓又加碼進場買了一些股票,很快的股價從當年 1 月的每股 128 英鎊, 2 月上升到美股 175 英鎊, 3 月更上升到了每股 330 英鎊,此時的牛頓已經獲利豐厚了,於是他在 4 月時心滿意足地賣出持股賺了一大筆財富 ....... 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南海公司的股價在牛頓賣出之後繼續往上狂奔,到了 6 月份股價竟然就上漲到了 1000 英鎊,牛頓看到他"錯失"了 2/3 的獲利,心理懊惱不已,更糟的是,他看到他的同事朋友們因為繼續持有南海公司股票此時都比他更富有了 ....... 牛頓不甘心的在當年的 7 月份接近股價的最高點附近重新進場了,而且這次牛頓投入了更多的資金,希望彌補之前所犯的錯誤,但是災難很快降臨,南海公司泡沫很快破掉了,股價大跌導致最後牛頓因此而破產,以現今的金額來計算的話,牛頓大概損失了 400-500 萬美金的金額! 牛頓原本已經靠著投資南海公司獲取不錯的報酬,但依然抵抗不了心中的貪婪與忌妒,更無法忍受看到朋友賺的比自己還多。 牛頓的故事告訴我們,投資獲利跟你是否聰明並無太大關係,跟你是否能夠控制情緒的關係較大,所以要避免人性的貪婪與忌妒,就不要去跟別人做比較與討論投資...

我不知道

圖片
“ 有一些人會很有自信的去回答一些自己其實並不是真正很了解的事情,這種人是我會盡量避免不要去接觸的人 ”                                                                                                                                            --- 查里曼格 ( Charlie Munger) 在我們生活中,當我們有疑問的時候,我們總是期望某個專業領域的人能夠用肯定的口吻告訴我們事情的發展會是如何 ? 例如當我們的車子發出奇怪的聲音時,我們期望修車廠的人能夠明確的告知我們車子哪裡出了問題,如果不立即處理,後果會是如何 ? 或者,當我們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去看醫生,我們自然也期待醫生能夠清楚的告訴我們,身體哪裡出了問題,嚴不嚴重 ? 我們會把對方是否有清楚的答案用來衡量這個人專不專業 ? 如果修車廠或醫生回答的模擬兩可,通常我們會將此視為不專業的象徵,因為我們認為 — 他們是專家,所以應該會有明確的答案。 投資也是如此,人們期待 ” 專家 ” 能夠且態度堅定的知道未來市場會如何的變化 ? 所以我們看到財經節目上或電台上的 ” 專家 ” 們,每天都用著很自信的口吻告訴我們未來市場會如何的變化 ? 哪支股票將會有好 / 壞的表現 ? 例如,今天我在車上就聽到某個廣播電台正在訪問一個股市 ” 專家 ” ,他用很自信的...

反過來想,永遠要反過來想

圖片
“ 在投資中,你感覺到滿意的投資產品往往都不會是幫你獲利的產品 ”                             --- 美國知名財經專家 Robert Arnott 最近有朋友問我,金融機構的理財人員大力推薦他購買某個基金產品,說這個產品現在賣得很好,問我對這個基金的看法。我告訴這位朋友,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是: 通常熱賣的基金產品將來的投資報酬率都不會很好,資金湧入越多的基金產品,越應該要避開。 股神巴菲特的長期事業夥伴查里曼格先生 (Charlie Munger) 有句知名的經典投資智慧 :” 反過來想,永遠要反過來想 (Invert, always invert)” 。但說的容易,做起來卻相當的困難,因為這違背了人們的直覺想法,人們總是喜歡去追逐現在市場上熱門的投資產品,而且當短期的大量資金湧入某個資產的時候,也會將該資產繼續往上推升,投資人看到短期的獲利,信心自然就更加充足,又湧入更多的資金;反之,市場上冷門的投資標的,投資人看不到短期的獲利,資金撤出導致該資產下跌,投資人的信心更加缺乏,更多的資金跟著撤出。如此的資金效應往往讓熱門的投資標的,最終變得非常昂貴,投資人很難獲利;而冷門的資產變得更加的便宜,反而獲利空間加大。當市場氣氛改變的時候,追逐熱門產品的投資人終將嘗到苦果,而投資冷門資產的投資人卻會開始享受收成的好處。 ” 通常熱賣的基金產品將來的投資報酬率都不會很好 ” 美國知名基金研究機構 晨星 (Morningstar) 在一篇文章中就提到,該機構每年將資金撤出最多的基金類別歸類成投資人最不喜歡的類別 (Unloved) ,而將資金湧入最多的基金類別歸類成投資人最喜歡的類別 (Loved) ,接著將兩者做比較,如果投資人每年分別投資在最不喜歡的基金類別 (Unloved) 與最喜歡的基金類別 (Loved) 中,然後持有 3 年, 3 年後在重新將資金分別投資在當年最不喜歡與最喜歡的類別中。結果發現,從 1994 年到 2...

查理芒格:好的投資人應該要具備這些特質

圖片
資訊圖表

我最推崇的投資大師

圖片
“ 我們有 1,500 名全職的專業分析師 , 每個人都配備有最先進的電腦設備與分析工具 , 這就是你必須打敗的對手 , 你認為自己的勝算會有多少呢 ? 很明顯是很困難的 , 所以我建議大多數的投資人應該要做的 , 就是建立一個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 , 追求合理的投資報酬率 , 而不是去想打敗市場獲得高額的報酬率 " ---Ray Dalio ( 全球最大避險基金 Bridgewater 創辦人 ) 在我演講的場合中經常都會有人問到 , 我最推崇的投資大師有哪些 ? 對於這個問題 , 最常浮現在我腦中的有三個名字 , 巴菲特 , 查理曼格和美國橡樹資本公司(Oaktree Capital)的創辦人 Howard Marks, 其實這三位投資大師的投資風格都是主動選股 , 集中投資 , 跟我個人偏好的分散投資的投資方法不同 , 所以推崇這三個人並不表示我就會去模仿他們的投資方法 , 相反的 , 這三位投資大師對我個人而言就如同是職業高爾夫球高手 , 觀看職業高爾夫球高手的打球是一種享受 , 並不是為了要去學習他們的打球方式 , 因為我很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學到這種程度的 , 當然更不會天真的認為我去跟這些高手們打球的話會有獲勝的機會 , 同樣的道理 , 這三位投資大師讓我更清楚的知道 , 如果我想要採取主動選股 , 集中投資的話 , 我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 技巧才有可能會在眾多的高手中獲勝 , 否則我就應該採取別的策略 巴菲特與查理曼格大家都很熟悉了 , 今天就不再多說 , Howard Marks 最常被人提到的就是他強調的 " 第二層思考 (second level thinking)" 的重要性 , 也就是要比別人想得更多更深入 , 例如 : 第一層思考的人會想 : 這是一家好公司 , 我要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 而第二層思考的人則會想 : 這是一家好公司沒錯 , 但大家都把這家公司想得太好了 , 事實上它沒有大家想的這麼好 , 大家高估了這家公司 , 股價也高估了 , 所以我應該要賣出這家公司的股票 Howard Marks 說買賣股票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賺錢 , 多數人都是第一層的思考 , 這也造成了買股票總是賠錢者需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 想擺脫賠錢的命運就必須多培養第二層思...

書中自有黃金屋

圖片
" 我所有認識的成功的人士都有大量閱讀的習慣 "                                          --- 查里曼格 ( 波克夏公司副董事長 ) 下個周末 (5/6) 又到了巴菲特股東們一年一度的朝聖日 , 每年的這一天大約有 3 萬名巴菲特的股東們會飛到美國內布拉斯加州 (Nebraska) 的奧馬哈 (Omaha) 朝聖 , 說是去朝聖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 這個股東大會上不會上演如其他公司股東大會常見的經營團隊為業績不佳道歉 , 股東謾罵 , 分析師質疑 , 公司派與市場派的經營權爭奪戰等等的緊張戲碼 , 而是大家都是懷著興奮與歡樂像是度假的心情去聆聽巴菲特與副董事長查理曼格的談話 , 這應該是全世界最歡樂的股東大會 但今天不談巴菲特或查理曼格 , 今天來聊聊他們所選出的兩位接班人 Combs 與 Weschler, 巴菲特今年已經高齡 86 歲 , 而查理曼格更是高齡 94 歲了 , 雖然兩人都還是每年親自主持漫長的股東大會且每天都熱在工作 , 但接班的問題是遲早都會發生的事 , 所以現在媒體也開始關注 Combs 與 Weschler 這兩位未來的 CEO 人選 , 在即將到來的年度股東大會前夕 , Yahoo Finance 訪問了巴菲特與這兩位接班人 , 首先記者就問到巴菲特 , 你是用什麼標準來選到這兩位的 ? 巴菲特笑著說 : " 他們兩位是我們唯一能夠找到 , 跟我們 ( 指巴菲特與曼格 ) 閱讀同樣多的人 (These are the only two guys we could find that read as much as we did)" 巴菲特其實並不是開玩笑的 ,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 Todd Combs 的故事 , 我以前曾經寫過 一篇文章 介紹過他 : "Todd Combs 多年前第一次見到巴菲特的時候 , 當時 Todd Combs 只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投資學課程上的 165 名學生之一 , 有天巴菲特去該校演講 , 當天的演講改變了他的一生 ,Todd C...

17年前的自己

圖片
" 每天都試著讓自己比起床的時候更多一點點的智慧 "                                                            --- 查里曼格 (Charlie Munger) 美國那斯達克 (Nasdaq) 指數昨天收盤為 5,983 點 , 距離歷史性的 6,000 點大關只剩下一步之遙了 , 到從 2,000 年 3 月該指數首次突破 5,000 點之後 , 邁向 6,000 點竟走了 17 年之久才到 , 如果對照一下該指數之前突破每個千點關卡的速度 , 會更加覺得這一步走的有多麼的辛苦 , 從下圖可以看到指數從 1,000 點到 2,000 點花了 1,095 天 , 這個階段的漲幅是 100%, 從 2,000 點到 3,000 點只花了 475 天 , 漲幅是 50%, 從 3,000 點到 4,000 點更只花了 56 天 , 漲幅是 33%, 從 4,000 點到 5,000 點也只花了 71 天而已 , 漲幅是 25%, 而從 5,000 點到 6,000 點漲幅只有 20%, 卻花了 6,255 天 , 這是指數從 1 千點到 5 千點的 3 倍長的時間 , 從指數過去的資料可以清楚看出 , 股市的走勢完全沒有什麼固定的型態可言 , 因此 , 平時做好資產配置 / 投資組合就更重要了 ! 回想 17 年前 2000 年的時候 , 當時我還在花旗銀行工作 , 我現在仍然可以清楚的記得當時客戶搶購高科技 / 網路基金的盛況 , 那時候網路才剛剛開始興起 , 這個新發明成了最熱門的話題 , 凡是跟高科技 / 網路沾上邊的基金都是熱賣的產品 , 那個時候銷售基金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 , 客戶上門就是直接推薦他購買高科技 / 網路基金 , 基金短期的績效很好 , 媒體也都是大力的推薦 , 業績很快就能夠達成 , 當時根本沒有什麼資產配置 / 投資組合的觀念 , 但怎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