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財務行為學」標籤的文章

投資基金要"停利不停損"嗎?

圖片
“ 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不到必要的時候,別去打斷它 ”                                                                                              --- 查里曼格 最近有朋友問我,很多人說投資基金要 — 『 停利不停損 』 ,問我認為這是否正確 ? 在投資領域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這也是其中的一個,而且是比較不容易很快理解的一個。 在解釋為何這個說法是否錯誤之前,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 你投資了兩檔基金,其中一檔基金 A 目前獲利 30% ,另一檔基金 B 目前虧損 30% ,假設你現在需要用錢必須賣掉其中一檔基金,請問你會選擇賣掉基金 A ?還是基金 B ? 我相信多數人的答案會選擇賣掉基金 A ,沒錯吧!而且如果你去問你的理財顧問,相信得到的建議也大多也會是賣掉基金 A 。為何多數人會選擇賣掉基金 A 而不是基金 B 呢?因為這個選擇符合人性,我們看看下面的圖 這個圖告訴我們,當我們的投資有獲利或虧損時,我們的心理都可能會想要賣掉這個投資,獲利的時候我們會想實現這個獲利,因為我們想賣掉投資獲利了結,不想讓這個到手的獲利跑掉了。而虧損的時候,我們也可能會想賣掉,因為我們會擔心虧損可能會持續下去,如果沒有賣掉的話,可能會虧損更多。但問題是,同樣的獲利與虧損做比較時,我們會發現,獲利時賣掉的機率會更高(上圖右邊的部分),因為這是人性,我們的大腦會很自然地告訴自己,先去實現這個獲利,至於虧損的部分,只要沒有賣掉,這個虧損就不會真的實現,將來或許還會漲上來,這樣就沒有虧損了。所以人們通常會太早賣掉獲利的投資,而持有虧損的投資太久的時間,所以很...

投資首要原則:不要失去你的資金

圖片
" 我最想知道就是哪個地方會讓我死亡,然後我就永遠不要去那裏 "                                                                                       --- 查里曼格 (Charlie Munger) 巴菲特有個名言:投資的第一個原則就是 -- 永遠不要失去你的資金。第二個原則就是 -- 永遠不要忘記第一個原則。剛開始看到這些話的時候,相信有人一定會想:投資怎麼可能不會賠錢 ? 即使連巴菲特自己買的股票也經常會有賠錢的情況啊,更何況是一般散戶投資人 ! 其實這是誤解了巴菲特的意思,巴菲特真正的意思是說 -- 不要讓你的資金永久的消失。如果你投資股票,因為市場的短期波動造成帳面上的虧損,只要你沒有賣掉,等一段時間之後股價回升,這樣你的這筆投資並沒有真正的虧損,所以巴菲特自己的投資雖然也會短期出現虧損的現象,但因為他是長期投資,所以能夠等到股價的回升 ,並沒有永久的失去資金 。 當然,股價也有可能沒有回升甚至成為壁紙,這樣你的資金就可能永遠的失去,等再久都沒有用,這就是巴菲特所說的意思 --永久 失去了你的資金。因此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並不建議散戶投資人去投資單一股票,而應該去投資一籃子的指數,因為購買單一股票的話,永久失去資金的可能性當然高於一籃子股票。 根據巴菲特的這個原則,還有哪些金融投資是可能會永久失去你的資金的呢 ? 例如: 1. 外匯保證金 2. 融資買股票 3. 權證交易 4. 期貨交易 5. 選擇權交易 上述這些交易都可能會讓你永久的失去資金,也是查里曼格所說的會讓人死亡的地方,所以這些金融交易行為都是你應該避免的喔 ! 圖片來源: Visual Capit...

停止追逐捷徑

圖片
亞馬遜 (Amazon) 的創辦人 貝佐斯曾經問巴菲特 : 貝佐斯 : 你的投資理念與方法都非常的簡單易懂,就是買進指數然後就放著不動,讓時間幫投資人獲利,這麼簡單的方法為何卻很少人會真的採用 ? 巴菲特 : 因為很少人願意慢慢變有錢,多數人都只想要快速獲利 沒錯,我們從 Google Trend 的比較圖可以看到, ” 快速賺錢 ” 的關鍵字搜尋量遠遠高於 ” 慢慢有錢 ” 的搜尋量 ( 基本上這個關鍵字幾乎沒有搜尋量 ) ,其實不只是投資賺錢,在很多領域上,大家都想要找到快速成功的捷徑,網路上當然也就充斥著各種教人快速成功的捷徑或方法。 但是成功 ( 投資賺錢當然也是 ) 需要的是耐心與努力,快速致富 ( 或成功 ) 的方法最終往往只會導致失敗。知名部落格 SETH’S BLOG 的一篇文章 —“ 停止追逐捷徑 ” 說得很好 : “ 對某些人來說,他們往往認為對於個人理財、減肥、行銷、建立人際關係、學習新知識等等,尋找快速成功地的捷徑似乎是個可行的方法。但其實他們不知道,這些所謂的 『神奇、 快速、無風險、毫不費力的秘密 』 ,其實可能讓人付出更大的代價。如果一個快捷方式真的能夠成功的話,那麼這些方法就不會是捷徑,而會是標準的方法,不是嗎 ? 捷徑不是創新,也不是一條通往成功的直接道路。上述這些事項的成功,都是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承擔適當的風險和敏銳的洞察能力。如果你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正確的事情,那麼你可能更承擔不起一旦你發現捷徑只是一個陷阱之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

推薦的暑期閱讀書籍

圖片
"在我的一生當中 ,我碰到的每一個有智慧的人都有大量閱讀的習慣 ,是的 ,每一個都是如此"                                                                                                        ---查里曼格(Charlie Munger) 雖然我們多數人都沒有暑假,但是炎熱的夏天在家的時間可能也比較長一些,這時候讀幾本好書也是很好的喔,在此推薦幾本好書 : 1.      堅持不懈 (Stay the Course): 本書的作者是 Vanguard 公司的創辦人約翰伯格先生, Vanguard 公司在 1974 發行了史上第一檔的指數型基金 (index fund) ,可以說是被動是投資最早的提倡者,但是很長的時間他的主張都沒有得到大眾的關注,直到最近 10 年,被動式投資才漸漸成為主流,該公司是過去連續 10 年資金淨流入最多的基金公司, Vanguard 公司也因此成為全球第二大的基金公司,巴菲特曾說伯格先生是個偉大值得尊敬的人物,因為他幫助了投資人省下龐大的費用,伯格先生在生前最常給投資人的建議就是 : 堅持保持在市場上 (Stay the Course) 。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投資獲利的核心精隨,他的書籍絕對值得你的時間。 2.      高勝算決策 (Thinking in Bets): 這本書的作者非常特別,她是一位女性的職業撲克牌的玩家,而且是曾經獲得冠軍的玩家,這本身就...

你可能永遠都無法再看到你的孫子!

圖片
記得去年高雄市場選舉的時候,一位民眾出現在廣告中,哭著訴說著她因為離開家鄉北上打拼以至於無法及時看到親人的最後一面,這一幕相信觸動了許多人的內心,因為無法見到親人的那種痛苦總是讓人感到非常心酸的 不論你是否認同該候選人,但從廣告行銷的角度來說,這是個成功的廣告策略,充分運用了人性的弱點 , 類似這樣的策略也會被拿來用在金融產品的行銷上,美國財經專家 Rick Ferri 最近就分享了一個他個人的經歷,他說他最近去參加了一場金融機構所舉辦的 " 免費 " 退休規畫講座 ( 還有免費的精緻晚餐 ) ,參加的民眾都是已經接近或到了退休年紀的人,講座的過程中他發現金融機構的主講人利用人們的心理與謊言來刺激民眾的投資需求 : 謊言一 、參加的人員到達餐廳之後就被熱情的接待人員招呼著吃沙拉,但是沙拉吃完之後主持人就說,現場民眾必須要先填寫一份資料並留下個人的聯絡訊息,因為這是主管機關要求的,所有人都必須填寫才能夠開始上主餐 ! 真相 : Rick Ferri 說他演講過無數場的金融講座,從來主管機關都沒有這項規定。 謊言二 、金融機構的主講人一開始就分享了自己祖母的例子,他說自己祖母的投資組合是 60% 股票 +40% 的債券,他認為這是風險太高的投資組合,因為一場金融海嘯導致祖母的投資組合虧損了 40% ,讓他的祖母生活立刻出現困難,甚至無法買機票去看她的孫子! (哇 ,這是多麼令人心痛啊 , 我絕對不要如此!) 真相 : 60% 股票 +40% 的債券並不是風險很高的投資組合,太多人的投資組合風險都遠高於這個組合。 謊言三 、主持人說後來在他的協助之下把祖母的投資組合做了調整,將股票資產降低,才讓他的祖母的投資組合重新賺錢,現在祖母生活得很愉快,也能夠經常去探訪孫子 ! 真相 :Rick Ferri 說其實只要簡單的計算就可以戳破該人的謊言,他所說的投資報酬率根本就不可能達成 ! 謊言四 、主持人接著說,他所推薦的投資組合類似於退休基金的機構法人所持有的投資組合,他舉例退休基金的機構法人通常會將資金的 1/3 放在股票資產、 1/3 放在債券資產、另外 1/3 放在保本的保險產品中,所以如果大型退休基金的機構法人都是如此投資的,那麼個人這樣投資絕對是沒有問題的,不是嗎 ? ...

攀登聖母峰—從『贏家的遊戲』轉變成『輸家的遊戲』

圖片
聖母峰是世界上第一高峰,也是多數登山者最嚮往且期望能夠征服的目標,登上聖母峰意味著突破自我的挑戰極限與無比的榮耀,但上週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讓大家傻眼了,照片上顯示著人們排著長龍等待攀上聖母峰,文章中寫到,一位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醫生,一輩子都夢想著有天能夠登上聖母峰,當他在幾天前終於登上夢想的聖母峰時,他被所看到的情景嚇傻了,他說:這裡很可怕,就像是個動物園一樣! 為何會如此?聖母峰依然是世界第一高峰,高度並沒有降低,山上的氣候依然多變,幾年前我們看到的電影裡面描述 聖母峰 是全地球最危險且險峻的地方,怎麼現在攻頂的路上竟然人多到會 ” 塞車 ” ?大家像排隊等待進入遊樂園一樣,而且還是在一年當中登頂最危險的季節中?由於利益的驅使,尼泊爾政府已經漸漸將登聖母峰打造成了一個類似商業冒險的觀光活動,從前挑戰登上聖母峰的都是身經百戰的職業登山好手,這些人具備了高超的登山技巧,攀登過無數的高山,最後才敢來挑戰聖母峰(屬於贏家的遊戲),而現在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登上聖母峰,許多的公司帶來了資金與設備,提供了登山客更為舒適的條件,沒有太多登山經驗的人也來挑戰聖母峰,有的人甚至連如何穿上冰爪都不知道也可以來到這裡,現在好像只要不犯下愚蠢的錯誤,很多人都可以登上聖母峰了(屬於輸家的遊戲),這樣一來,攀登聖母峰就已經不再是技術與毅力的代表了。 其實投資也是如此,知名財經專家 查爾斯艾利斯 (Charles Ellis) 在 1975 就發表了輸家的遊戲 (The Loser’s game) 的報告,也寫了一本知名的書籍 投資終極戰 (Winning The Loser’s Game) ,他就解釋了投資如何從贏家的遊戲轉變成為輸家的遊戲,他說: “ 當我在 50 多年前進入這個行業時,當時全球的金融市場上,靠著挑選股票維生的專業經理人不到 5,000 人,這只是一小群人在做的事情,而且這些人的薪水比起其他專業人士也沒有好多少,當時這並不是一個很有趣的職業,能夠運用的工具也很有限,但也因為如此,當時要擊敗市場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這是一場贏家的遊戲。但現在不同了,現在有數百萬人在做這些事情,大家的設備都很先進,都有著最新的資訊,這種情況下,要擊敗市場已經變得非常非常困難了,投資已經變成了一場輸家的遊戲 ” 了解 『 贏家的遊戲 』 與 『 輸家的遊戲 』...

如何投資才不會賠錢?

圖片
“ 時間是你的朋友,衝動是你的敵人 ”                   --- 領航集團 (Vanguard) 創辦人伯格 (Jack Bogle) 很多人都想要知道 : 怎麼投資才不會賠錢 ? 有的人的方法是努力研究各種的技術分析指標,劃出各式各樣的圖形 ; 有的人是閱讀大量的財經雜誌與文章,試圖找出有用的資訊 ; 有的人則是聽從電視財經節目的 ” 專家 ” 推薦 …… 上述這些方法可能效果都沒有你想像的理想,忙了半天結果卻還是賠錢 。 事實上,你可能完全努力錯了方向 ,對 投資人來說最好的投資方法就是 --- 長期投資 , ” 時間 ” 才是你最好的朋友 ! 下面這個 GIF 圖清楚的告訴你,如何運用時間來幫助你獲利,圖表中呈現美國股市持有時間分別是 1 年、 5 年、 10 年與 20 年的期間所獲得的投資報酬 : 當你投資的期間為 1 年的時候,你可能的投資結果是落在 -37% 到 +53% 之間,當你的持有時間越長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投資結果的區間會越來越小,當你持有 20 年的時間,你的投資結果會落在每年 +0.5% 到 +13.2% 之間 。 也就是說,當你投資的時間越長,你投資結果的可預測性就越高,獲得正報酬的機會也越高。     資料來源 : The Measure of a Plan 當然,長期投資的意思並不是說你買進一檔股票然後就放著不去管它,我在之前的 這篇文章 中曾經說過,投資人購買單一股票的風險其實是非常高的,要選到長期能夠勝出的股票難度是相當相當大的 。 所以投資人盡量還是不要輕易地去嘗試,對多數人來說,持有一個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會比持有單一股票來的更好,持有一個適合你風險屬性的投資組合,然後就長期的持有,這才是正確的方法。至於怎樣的投資組合才是適合你的,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相同,所以這點還是請教專業的人士來協助會好一點 。 不過這裡有個大致的準則 (Rule of Thumb) 你可以當成一個參考的方向,那就是 100減去年齡 法則 (The 100-ag...

人們一生當中哪個年紀是金錢財務判斷能力最好的時候?

圖片
" 人們對於自己的判斷所產生的信心並不是依據客觀的證據來產生的,而是根據大腦所建構的故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奈曼教授(Daniel Kahneman) 我們都知道,當人們上了年紀以後,很多身體上的體力,反應功能都會漸漸退化,不比年輕的時候,除了身體的功能之外,我們對於金錢財務的判斷能力呢?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降低嗎? 美國 德州科技大學 的一篇研究報告就探討了這個問題:人們的年紀如何影響對金錢財務的判斷?研究的結果很有趣也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人們的金錢財務判斷的能力大約是在 45-49 歲達到頂峰,之後就開始下降 ( 懊惱,我已經進入了下降的階段 .....) ,特別是在 60 歲之後,雖然這群人的財富資產占美國人的總財富將近一半的金額,但人們在 60 歲之後對於金錢財務的判斷能力以每年 2% 的比例下降,到了 70-74 歲的時候其判斷能力大約跟 25-29 歲的年輕人是類似的!更糟糕的事情是,人們年紀越大對於自己判斷能力的自信心卻是越高的,這個研究報告告訴我們,我們並不是越老越聰明,而是越老越不聰明但卻越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媒體報導,很多金融詐騙集團專門瞄準老年人行騙,因為這群人的金錢判斷能力較低,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尊重家中的老人,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家中的老人照顧好他們的財務!

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

圖片
地球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五次的大浩劫,最近的一次大浩劫發生在 6,600 萬年前,那次的浩劫讓恐龍從此消失在地球上,也造成地球上 75% 的生物從此絕種了。雖然地球的歷史上許多曾經存在的物種消失了,但是新的物種也不斷的誕生,地球的歷史是如此,金融市場也是如此,很少有永遠存在的物種 ( 企業 ) 一篇 研究報告 顯示, 1964 年的時候,美國 S&P500 指數中的大企業平均停留在指數中的時間為 33 年,到了 2016 年這個時間已經縮短為 24 年,依照這個趨勢,到了 2027 年的時候,這個時間會繼續縮短為 12 年,這個意思就是說,未來的 10 年,目前 S&P500 指數裡面的公司 ( 這些都是很大型的企業 ) 將有一半會被其他公司取代,這就是創造性的破壞 (creative destruction) ! 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告訴投資人,散戶投資人盡量不要去購買單一公司的股票,因為你很難知道未來哪些公司才能夠繼續存活下去,長期持有單一公司的股票成為風險很高的一種行為,台灣股市中很多過去曾經規模很大很風光的公司,最後卻下市股票淪為壁紙,這些例子不勝枚舉,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財經部落格 of dollars and data 的版主在文章中說的很好 : " 在投資的領域中,你不需要表現大膽,也不需要去跑贏指數,你只需要 存活下去 ,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

為什麼我們總是關心著錯誤的事情?

圖片
身為投資人,請問去年此時你在關心著什麼事情?你現在可能已經不記得了,但你一定有在關注著某些事情,只是那些事情現在可能已經不重要了。或者你現在專注著你認為更為重要的事情:例如北韓的局勢發展,義大利的財政情況,中美貿易戰,美國升息 …. 等等,但這些事情過些時候你可能也不關心了,因為你又有新的事情要關心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 曾說 : “ 我們在一生當中經常會有些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但事後來看,其實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如同我們當時所想像的那麼重要 ” 這句話放到投資上是非常貼切的,很多投資人關心的問題其實事後來看你會發現根本沒有想像的那麼重要,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卻反而花很少的時間去關心。 例如投資人最常關心的事情是 : l   短期的市場變動 l   經濟事件 l   其他投資人的行為 上述這些都是媒體最喜歡報導的 ,讓我們常常覺得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 , 但其實這些事情對你的投資重要性卻是很低的,真正對你重要的事情是 : l   長期資產配置 l   投資行為 l   市場的內含價值 這些事情才是對投資人是真正重要且需要多花時間去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