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ETF」標籤的文章

請別再說指數型基金(或被動式投資)會造成股市的泡沫了

圖片
最近我經常在演講的時候都會有人問到:指數型基金 ( 或被動式投資 ) 的盛行是不是會造成股市的泡沫 ? 或是助漲助跌,造成股市的震盪幅度加大 ? 每次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心裡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可喜的是開始有更多人關注到指數型基金 ( 或被動式投資 ) ,憂的是台灣的投資人都還只有很少數的人享受到指數型基金 ( 或被動式投資 ) 的好處,卻已經開始要面對種種奇怪的說法,混淆事情的真相。 其實對於指數型基金的種種說法 ( 或指控 ) 並不是現在才開始,只是最近幾年比較密集的受到關注(或攻擊),美國 ETF 專家 Eric Balchunas 在推特上提到,早在半世紀之前的 1975 年,當第一支指數型基金問世的時候,當時美國 Chase 銀行的人就寫信給華爾街日報的編輯,信中提到: “ 指數型基金的問世將會導致市場變得更沒有效率,股價只會成為流入指數型基金的金錢的分配所造成的結果,而不會反應該公司的投資前景,這樣一來市場的效率將會死亡 ” Worrying about index funds is literally as old as index funds themselves. Here's a letter to the editor in WSJ from 1975 from the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Chase. Pretty much same thing Burry said yesterday.. pic.twitter.com/k28ukn6gns — Eric Balchunas (@EricBalchunas) September 4, 2019 即使1975年的時候指數型基金規模小的可憐,依然受到業界的如此攻擊,現在指數型基金的規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自然受攻擊的程度就更為猛烈,三天兩頭就可以看到財經媒體上出現 宣稱指數型基金會造成股市的泡沫或加劇市場的震盪之類的文章。例如這幾天在彭博資訊社(Bloomberg)就有 一篇文章 說:大賣空這本書裡面提到的英雄人物(意思是其準確"預測"金融海嘯)Michael Burry指出--指數型基金就像是次級房貸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一樣(糟糕) ,昨天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傳這篇文章 ,把指數型基金講...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圖片
"ETF 產品是一個很棒的金融產品發明 , 但就像所有新的金融產品一樣 , 當這個產品有太多人使用的時候 , 可能就會產生一些之前沒有料想到的結果 , 我們在過去幾次的經濟循環中都看到這種現象 ,2000 年的科技泡沫與之後 2007 年的房貸泡沫都是如此 " ---Troy Draizen( 美國 Convergex Executive Solutions 公司程式交易部主管 ) ETF 產品是近年全球成長最快速的金融產品之一 , 也是目前台灣許多投信公司爭相搶進的新領域 ,ETF 產品之所以受歡迎當然有其道理 , 首先它具備了一般共同基金產品 (mutual funds) 分散風險的特性 , 因此相對於購買個別股票來說 ,ETF 的風險會比較小 , 再者 , 它的費用比共同基金低 , 由於 ETF 大多是跟著相對應的指數做投資 , 例如美國 S&P500 指數 ETF 就是投資指數中的 500 家公司股票 , 因此發行公司並不需要雇用研究人員去判斷應該購買哪些公司的股票 , 自然費用也就降低很多 , 這也是俗稱的被動式投資 (passive investment), 而一般的共同基金因為需要研究人員與基金經理人去研究分析該投資哪些公司的股票能夠幫投資人創造更好的報酬 , 因此基金的管理費用就會比較高 , 這也是俗稱的主動式投資 (active investment),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數據證實 , 主動式投資的基金要打敗大盤指數是越來越困難了 , 例如以美國大型股為例 , 從下圖可以清楚的看到 , 從 5 年 ,10 年與 15 年的時間來看 , 投資績效能夠擊敗大盤指數的分別只有 12%,15% 與 8% 的極少數基金經理人能夠做到 , 既然主動式投資的基金收了客戶大筆的費用卻無法創造比指數更好的投資報酬率時 , 投資人自然轉而選擇更便宜的 ETF 產品 被動式投資 (passive investment) 自然有許多的優點 , 也是投資的新趨勢 , 現在連很多主動式投資的基金經理人也開始購買 ETF 作為投資選擇 , 根據美國晨星機構 (Morningstar) 的統計 ,2006 年的時候只有 595 檔基金投資了 ETF, 到了 2016 年已經有 1,222 檔基金投資了 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