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名人格言」標籤的文章

投資過程中最難的事情

圖片
" 在股市投資中並不存在一套保證會賺錢的方法 , 因為如果有的話 , 那麼就會有很多人去研究這個方法 , 然後所有只要是不太笨的人就都能夠都成為有錢人了 " ---John Kenneth Galbraith( 美國經濟學家 ) 經常都會聽到有些朋友說 : 在股市中獲利很容易 , 只要這麼做或是那麼做就可以賺錢了 ! 市面上一些書籍也是告訴投資人 , 只要跟著書中這樣做 , 投資股市就可以輕鬆獲利了 ! 但投資股市真的那麼容易賺錢嗎 ? 美國知名投資大師 Howard Mark 在 2015 年的一篇 給投資人的信中 提到 , 他曾經有一次跟另一位投資大師 Charlie Munger 共進午餐 , 吃飯中他們彼此都非常同意一件事情 , 那就是 : 投資獲利是不容易的事情 , 任何覺得投資獲利很容易的人都是愚蠢的 ! 投資獲利真的很難 , 但困難的地方可能跟你所想的不一樣 , 知名財經部落格 A Wealth of Common Sense 的作者 Ben Carlson 最近的一篇文章寫得很好 , 文章中說 : " 投資獲利是很困難的 , 例如 : 說服自己在股市下跌的時候去買進是很困難的 , 說服自己在股市上漲的階段繼續持有而不衝動的賣出是很困難的 , 在股市盤整的階段耐心的等待是很困難的 , 當看到自己的投資組合中有些資產獲利不佳 , 說服自己繼續維持原有的投資組合是很困難的 , 在投資過程中 , 永遠都會出現一些因素導致你做出錯誤的決策 , 這些才是投資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 " Howard Mark 也曾說 : " 人們賣出股票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 : 一個原因是因為股市上漲 ,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股市下跌 ! 當股市持續上漲的時候 , 持有股市資產的人就會開始感到不安 , 擔心如果此時不賣掉 , 萬一將來股市下跌 , 獲利就會減少 , 到時候就會遭到自己 ( 客戶或公司老闆 ) 的責難 , 所以還是賣了吧 ! 而當股市持續下跌的時候 , 持有股市資產的人也會感到不安 , 因為擔心股市會繼續的下跌 , 造成虧損擴大 , 所以還是賣了吧 !" 過去我碰到過很多客戶一開始都同意是要長期投資 , 但之後看到股市的變動就開始...

簡短的投資智慧

圖片
Morgan Housel 是美國財經界知名的專欄作家 , 他定期會在 Collaborative Fund 公司的部落格中發表文章 , 他的文章特點在於用很簡單淺顯的方式來解釋各種財經與投資上的問題 , 很容易閱讀且富有智慧 , 他曾說 : " 在 Amazon 購物網站上 , 關於投資理財的書籍超過 5 萬本之多 , 這是很奇怪且令人驚訝的事情 , 因為 99% 的投資理財觀念其實都可以濃縮成簡單的一句話來描述 " 從上述的話可以知道 ,Morgan Housel 本人偏好簡單易懂的投資理財觀念 , 他在最新的一篇文章當中就分享了 25 條簡單的投資理財觀念 , 我擷取其中個人最喜歡的 10 句話跟大家分享 : 了解自己不擅長哪些事情 , 然後避開這些領域 ( 查里曼格也說過類似的話 , 他說 : 了解自己不懂什麼事情 , 比聰明更來的有用 ) 每一個改變這個世界的偉大產品發明過去都曾經被眾人看衰過 ( 眾人的想法並非都是對的 ) 去那些你願意投資該公司股票的公司裡面工作 , 投資那些你願意去工作的公司股票 ( 不願意善待員工的公司不會是好的投資標的 ) 少讀一些預測的東西 , 多讀一些歷史的東西 ( 歷史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但預測的事情很少是有價值的 ) 多研究一些別人失敗的故事與原因 , 少讀一些別人成功的故事與原因 ( 面對如金融市場這種高度不確定的環境 , 負面的知識比正面知識更有價值 ) 保持思想上的彈性 , 隨時準備接受新的觀念 , 也隨時準備放棄既有的想法 每一件事情都比其表現所看到的複雜 10 倍以上 ( 我們常常會認為我們已經搞懂了某些事情 , 但實際上可能只懂得一點皮毛而已 ) 每一件事情的解決方法 , 其實都應該比你想的更簡單 10 倍以上 ( 反脆弱的作者塔雷伯說過類似的話 : 當面對複雜的環境時 , 人們往往以為要用更複雜的解決方法 , 但其實 , 簡單的方法往往對於複雜的環境更為有效 , 投資也是如此 ) 被人們過度強調的事情 : 預測 , 目標與一次從事多種作業 (multitasking) 被人們過度忽略的事情 : 各種可能的選項 , 你所面對的系統 , 與跟你持不同意見的人相處 簡單的一句話往往代表著很深的涵義 , 值得我們細細品嘗與思考!

基金界傳奇人物彼得林區的投資智慧

圖片
“ 如果你無法解釋一件事情讓一個 6 歲的小孩聽懂,那麼表示你自己其實也還沒有真正搞懂這件事情 ”                                                                                                            --- 愛因斯坦 彼得林區(Peter Lynch)是美國最知名的傳奇基金經理人之一 , 他在 1977-1990 年期間擔任富達基金公司旗下麥哲倫基金 (Fidelity Magellan Fund) 的基金經理人 , 在這段 13 年的期間內 , 他有 11 年的基金績效擊敗了 S&P500 指數 , 創造了每年平均 29% 的高投資報酬績效 , 他的投資技巧與智慧大都寫在他所著作的幾本書中 ( 如選股戰略 , 征服股海 , 學以致富 ), 這些書籍是投資人不可錯過的好書 , 雖然他已經退休很久了 , 但他的投資智慧放在現在依然是非常寶貴且有用的 , 今天就來分享財經部落格 Novel Investor 作者擷取彼得林區書中所描述最重要的 10 個投資智慧 : 在金融市場中永遠都有擔心不完的事情 每天投資人都有新的事情需要去擔心 , 通貨膨脹 , 經濟衰退 , 戰爭 , 股市大跌 , 油價 ..... 等等 , 在過去的 100 年當中 , 市場經歷過無數的壞消息 , 但也都重新再度回復到正常的成長軌道上 , 如果你整天擔心天可能會塌下來 , 那麼你就很難有好的投資績效 從你的錯誤中學習 我所認識的每個偉大的投資者都曾經做過錯誤的投資決策 , 但他們花在研究自己錯...

名人格言

圖片
" 用明天生命就會結束的心態去生活 , 用生命永不停止的心態去學習 " -- 甘地

藥不能亂吃,金融產品也不能亂買

圖片
"如果認為吃藥或藥物治療能夠讓我們活得更久,這是很嚴重的一個誤解,在希臘語中"藥(pharmakon)"這個字有兩種含意,分別是毒藥與治療........我很少去看醫生除非我真的是病得非常的嚴重"                                                ---塔雷伯(Nassim Taleb, 書籍反脆弱的作者) 台灣人喜歡吃藥是出了名的,這種情況在健保實施之後更是明顯,根據媒體的報導,台灣藥費支出是美國藥費的7倍,國際救援協會醫師也指出,在國外可以用兩顆藥治好的疾病,放在有相同醫療條件的台灣,卻必須用7顆藥物才能治好!這不僅僅是造成了嚴重的浪費,也影響了國人的健康,很多人就質疑,台灣會變成"洗腎王國"跟吃藥的習慣有很大的關連,2015年美國華爾街日報有一篇文章,標題是:為什麼最好的醫生往往是什麼事情都不做( Why the best doctors often do nothing ),文章中指出: "病人去看醫生都是期待醫生能夠針對病情做一些處置,於是醫生就會做出一些醫療的處理或是開出藥方給病人,這看起來是非常正常與合理的,如果醫生什麼處置都不做也沒有開藥給病人吃,病人一定很難接受,認為這是個不好的醫生,但其實很多的醫療處置或藥物其實對於病人並沒有絕對的幫助,甚至會造成身體其他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最好的醫生常常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讓病人的身體自己去復原" 所以病人去看醫生,若醫生總是開藥給病人吃,表面上來看,醫生是滿足了病人的需求,但真正獲利的是醫院,醫生與藥廠,病人可能反而是受害了,我相信有些人很難理解這樣的事情,其實在金融投資上也有類似的情況存在,金融產品的設計,原意都是希望能夠去解決投資人某方面的需求或問題,但濫用的結果,就可能成為投資人的毒藥,反而傷害了投資人,所以,印度一名大學的財經教授就寫到,醫藥與金融有很類似的地方,相同之處就是: 醫藥:使用無意義的測試去給病人開出無效的藥方 金融:使用...

投資成功的秘訣並不是去挑選出黑馬股票

圖片
彼得伯恩斯坦 (Peter Bernstein) 是美國知名經濟學家 , 同時他也自己創辦了一家投資顧問公司專門為機構法人提供研究服務 , 也寫過多本暢銷財經書籍 , 其中一本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與天為敵 (Against the Gods) 這本書 , 今天看到知名財經部落客 The Reformed Broker 在文章中分享了這位已逝經濟學家說過的一段話 , 很值得跟大家分享 , 彼得伯恩斯坦 (Peter Bernstein) 曾說 : " 我在這個崗位上 28 年了 , 我可以總結一下過去這麼長時間下來我所知道的這個行業的一些智慧 , 成功的祕訣不是去挑選出黑馬股票 , 也不是成為最厲害的預言家 , 更不是去發展什麼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模型 , 因為這些努力的成果都只會是短暫的 , 成功的祕訣在於 -- 生存下來不被市場淘汰出局 ! 要做到這點 , 投資人必須要有很強的心理建設 , 因為你犯錯的機會遠比你想像的還會更多 , 雖然未來永遠都是未知的 , 但是知道自己無可避免地會犯錯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 , 甚至可能並不是不好的事情 , 就是因為未來是不可預知的 , 所以不論你怎麼做 , 都不可能不會犯錯 ( 這個行業中最難的一點可能就是說服你的客戶去了解並接受這個事實 ), 看看你周遭那些能夠長期在市場中存活下來的人 , 再想一想那些曾經紅極一時但之後卻銷聲匿跡的股市名人們 , 他們的差別在哪裡 ?"  

(經濟)好消息=(股市)壞消息

圖片
每當我們看財經新聞的時候 , 如果看到某個國家經濟表現良好時 , 伴隨的報導通常都是樂觀 , 正面的訊息 , 自然也會認為該國家的股市應該也是看好的 , 反之 , 如果是經濟表現不好甚至是陷入嚴重衰退的國家 , 許多負面的新聞接著出現 , 如果再加上該國的股匯市也大跌 , 那麼投資人心理的念頭大概就是 -- 快逃吧 ! 我常說 投資有許多地方都跟人們的心理直覺是相反的 , 這也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 事實上當經濟持續表現很好的時候 , 投資人反而應該要開始保持警覺 , 因為這通常表示未來的股市投資報酬率會開始變得較不樂觀了 , 例如從美國的失業率來看 , 金融海嘯發生之後 , 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 , 失業率上升到 10%! 現在呢 ? 失業率下降到了 4.7%, 連續 77 個月失業率下降 , 創下歷史紀錄 , 經濟前景一片樂觀 , 投資人自然也是信心十足 但從過去的經驗來看 , 當失業率越高的時候 , 之後的股市投資報酬率卻是越好 , 從 1948 年到現在 , 當美國失業率上升到了 7.3% 以上的時候 , 之後三年的股市平均投資報酬率都是正的 , 用白話一點的方式說 , 就是過去當你看到美國失業率上升到 7.3% 以上時 , 閉著眼睛買進美國股票指數並持 有 3 年以上 , 不論市場情況如何 , 都是不會賠錢的 , 而當失業率下降的時候 , 股市未來的前景反而就沒有那麼樂觀了 , 過去當失業率下降到了 4.5-5.3% 這個範圍的時候 ( 也就是失業率現在的情況 ), 投資美國股票指數必須持有到 6 年以上才能保證獲利 ! 所以 , 當經濟出現好消息的時候 , 通常也會是股市的壞消息 , 這也是查里曼格常說的那句名言的意思 : 反過來想 , 永遠要反過來想 (Invert, always inv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