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投資規劃」標籤的文章

如何投資才不會賠錢?

圖片
“ 時間是你的朋友,衝動是你的敵人 ”                   --- 領航集團 (Vanguard) 創辦人伯格 (Jack Bogle) 很多人都想要知道 : 怎麼投資才不會賠錢 ? 有的人的方法是努力研究各種的技術分析指標,劃出各式各樣的圖形 ; 有的人是閱讀大量的財經雜誌與文章,試圖找出有用的資訊 ; 有的人則是聽從電視財經節目的 ” 專家 ” 推薦 …… 上述這些方法可能效果都沒有你想像的理想,忙了半天結果卻還是賠錢 。 事實上,你可能完全努力錯了方向 ,對 投資人來說最好的投資方法就是 --- 長期投資 , ” 時間 ” 才是你最好的朋友 ! 下面這個 GIF 圖清楚的告訴你,如何運用時間來幫助你獲利,圖表中呈現美國股市持有時間分別是 1 年、 5 年、 10 年與 20 年的期間所獲得的投資報酬 : 當你投資的期間為 1 年的時候,你可能的投資結果是落在 -37% 到 +53% 之間,當你的持有時間越長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投資結果的區間會越來越小,當你持有 20 年的時間,你的投資結果會落在每年 +0.5% 到 +13.2% 之間 。 也就是說,當你投資的時間越長,你投資結果的可預測性就越高,獲得正報酬的機會也越高。     資料來源 : The Measure of a Plan 當然,長期投資的意思並不是說你買進一檔股票然後就放著不去管它,我在之前的 這篇文章 中曾經說過,投資人購買單一股票的風險其實是非常高的,要選到長期能夠勝出的股票難度是相當相當大的 。 所以投資人盡量還是不要輕易地去嘗試,對多數人來說,持有一個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會比持有單一股票來的更好,持有一個適合你風險屬性的投資組合,然後就長期的持有,這才是正確的方法。至於怎樣的投資組合才是適合你的,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相同,所以這點還是請教專業的人士來協助會好一點 。 不過這裡有個大致的準則 (Rule of Thumb) 你可以當成一個參考的方向,那就是 100減去年齡 法則 (The 100-ag...

人們一生當中哪個年紀是金錢財務判斷能力最好的時候?

圖片
" 人們對於自己的判斷所產生的信心並不是依據客觀的證據來產生的,而是根據大腦所建構的故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奈曼教授(Daniel Kahneman) 我們都知道,當人們上了年紀以後,很多身體上的體力,反應功能都會漸漸退化,不比年輕的時候,除了身體的功能之外,我們對於金錢財務的判斷能力呢?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降低嗎? 美國 德州科技大學 的一篇研究報告就探討了這個問題:人們的年紀如何影響對金錢財務的判斷?研究的結果很有趣也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人們的金錢財務判斷的能力大約是在 45-49 歲達到頂峰,之後就開始下降 ( 懊惱,我已經進入了下降的階段 .....) ,特別是在 60 歲之後,雖然這群人的財富資產占美國人的總財富將近一半的金額,但人們在 60 歲之後對於金錢財務的判斷能力以每年 2% 的比例下降,到了 70-74 歲的時候其判斷能力大約跟 25-29 歲的年輕人是類似的!更糟糕的事情是,人們年紀越大對於自己判斷能力的自信心卻是越高的,這個研究報告告訴我們,我們並不是越老越聰明,而是越老越不聰明但卻越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媒體報導,很多金融詐騙集團專門瞄準老年人行騙,因為這群人的金錢判斷能力較低,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尊重家中的老人,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家中的老人照顧好他們的財務!

眼鏡蛇效應

圖片
"一般來說,當你越覺得投資某項資產會讓你越感到安心時,最後卻往往會證實是個糟糕的投資決定"                                                                      ---知名財經作者 William (Bill) Bernstein 相傳在 19 世紀下旬英國占領印度的階段,這些英國人很快發現到一個問題,印度有很多的眼鏡蛇,這些英國人非常害怕眼鏡蛇,也不擅長捕捉到這些蛇,於是英國殖民地政府就對當地的民眾發出了一個公告,只要誰能夠將死掉的眼鏡蛇繳到政府機關就可以領到一筆錢,希望藉此誘因鼓勵印度民眾捕捉眼鏡蛇。剛開始的時候這個獎勵措施的確收到了效果,眼鏡蛇的數量逐漸地減少,但是一段時間之後,英國殖民地政府發現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眼鏡蛇的數量又開始增加,且數量越來越多,政府感到很困惑就深入調查,結果發現有些印度人開始養起了眼鏡蛇,透過殖民地政府的這項政策來賺錢,這使得眼鏡蛇的數量大幅的上升,最終政府放棄了這項獎勵措施,這項政策原本希望能夠解決眼鏡蛇的數量問題,結果卻反而適得其反,這種現象就被後人稱為 — 眼鏡蛇效應(Cobra Effect)。 MarketWatch 的 一篇文章 提到: “ 對於那些投資組合中 100% 都持有債券部位的人來說,他們就是掉入了眼鏡蛇效應的陷阱,投資債券的人多數都是為了債券的安全性,相對穩定的收益而持有債券,短期來說,債券能夠提供這些好處沒有錯,但是對於想要長期累積財富或是為了退休做準備的人來說,這麼做卻會造成往後更嚴重的問題(獲利不佳導致長期累積的資金有限),因為債券的長期投資報酬率並不理想 ” 從歷史經驗來看, 1928-2016 年期間美國債券的每年實質投資報酬率 ( 扣除通貨膨脹率 ) 平均只有 2% ,你可能會想,這樣也不算太差,但如果我們仔細去看過去這些年的債券表...

為什麼多數投資人都無法做到分散風險的投資

圖片
前幾天跟幾個中區 CFP 聯誼會 (CFP 是美國財務規劃分析師證照的簡稱 ) 的朋友聊到一個話題,那就是為何多數的投資人即使剛開始採用的是分散風險的投資,但到最後依然還是會變成集中的投資?大家都知道 ”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 ” 的道理,也知道分散投資是控管風險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有些人剛開始投資的時候也的確是會按照這個原則來投資,但投資了之後卻漸漸都會轉成較集中的少數幾個股票或基金,進而加大了投資風險,也會提高投資失敗的機率。那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主要大概是兩個原因所造成,一個是外部的因素,一個是投資人自己的心理內部因素。 我們先來看看外部的因素,這主要是受到財經媒體的影響,多數的財經媒體都喜歡談論個別的股票或基金,而較少會去討論資產配置與投資組合的重要,當投資人看多了這些媒體的內容之後,很容易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將資產漸漸集中到媒體所推薦的那幾個少數的股票或基金上面,誰都希望自己的投資都能夠放在 ” 贏家 ” 上面,不是嗎?但是媒體那些推薦的投資建議真的對投資人有幫助嗎?美國知名財經部落格 The Reformed Broker 在 一篇文章 中提到 : “ 在美國,那些經常買賣股票與經常需要投資資訊的人是較小眾的一群人,而且這些人數還在減少中,這樣的人估計大約是 300 萬人左右,這樣的人數占所有的投資人來說是很小的比率,但是財經媒體卻都是以這群人作為目標,因而忽略了更大一群投資人的需求,這群人大約是 9,000 萬人,對這些人來說,他們需要並不是哪支股票或基金看好,而是怎麼做才能夠真正達到長期成功的投資,有些媒體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也開始想要調整,多數的媒體並沒有去清楚的區分 ” 短期交易 ” 與 ” 長期投資 ” 的差別是什麼,但這是它們未來必須做的。 ” 從上述這段話可以知道,財經媒體總是假設投資人都是 ” 短線交易 ” 的人,因而談論的話題也就都是短期哪個市場看好?哪個股票或基金看好?這樣的內容就會影響投資人將注意力放在短期上,從而忘記了自己 ” 長期投資 ” 的目標,而投資也就會逐漸地變成相對集中的少數股票與基金上了。 再來我們看看投資人自己心裡的內部影響,當投資人一開始投資做好分散的投資組合之後,接下來經常發生的事情就是,投資人開始發現有些資產表現較好,有些較差甚至有虧損。此時投資人很自然的就會去想,如...

你去掉錯誤的投資理財行為了嗎?

圖片
還記得在我們當學生的時候,考試時如果碰到我們覺得很難的選擇題,不確定正確的答案是哪一個時候,我們會怎麼做呢?沒錯,我們會將明顯錯誤的答案先去掉,剩下的答案再慢慢來想哪個是對的。當面對遇到困難的選擇時這種技巧是很有用的,其實人生中很多問題的選擇都需要用到這個技巧,因為很多問題的正確的答案往往都不是那麼的清楚。投資理財的問題也是如此,雖然投資理財的資訊相當的多,也很容易取得,但是不同的人可能說的正確方法都不一樣,媒體說的可能又是另一套,所以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投資理財方法往往不是那麼的清楚。但沒關係,碰到這種困難的選擇時,我們剛才說的技巧就派上用場了,我們可以先將明顯錯誤的投資理財方法先去掉,錯誤的方法是比較容易界定出來的。 財經部落格 A Teachable Moment 的版主以前是個高中的老師,後來因為對於投資理財有興趣,自己進修學習投資理財的知識,考上了財務規劃師 (CFP) 的證照,目前從事財務規劃的工作。由於他自己過去當過老師,也看到許多老師們雖然都學有專長,但是普遍對於投資理財是毫無概念,甚至有不少老師因此賠掉了自己辛苦大半輩子賺的薪水,無法享受一個舒適的退休生活,因此他的主要客戶與理念就是協助這些老師們走向更正確的投資理財道路。他說他經常給一些老師或已經退休的老師們演講上課,他發現面對這些普遍缺乏投資理財知識的老師們,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告訴他們,什麼是錯誤的投資理財方法?由於這些老師們都是高知識份子,只要先確定了錯誤的方法之後,很快的大家就會開始理解到什麼才是對的投資理財方法。 那麼什麼是他所認為錯誤的投資理財方法呢?以下就是他告訴這些老師們應該要避開的投資理財方法: 不要投資個別股票。除非你真的對於某個產業 、 某家企業有別人所不瞭解的知識,否則投資個股是很難成功獲利的。因為長期來看,股市的利潤是由少數股票所貢獻出來的,但是事前成功的挑出這些股票的機率是相當低的。(我在之前的 這篇文章 提到過這個研究) 不要將保險與投資混在一起。 ( 你應該會立刻想到他指的是什麼?沒錯,就是投資型保單。當你能夠用更便宜的方法分別買到具有同樣效果的東西時,為何要花更多的錢去買一個整合在一起的東西呢? ) 不要聽從電視上的任何人所說的投資建議。這些人對於你的情況完全不瞭解,你也不會知道他說這些投資建議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其他的動機。 ...

關於投資理財,今天你只要真的讀懂這段話就有價值了

圖片
過去當我在第一線從事投資顧問工作的時候 , 每天都會聽到客戶問著類似的問題 : 美元會不會繼續漲 ? 股市還會漲多久 ? 黃金還會再跌嗎 ? 日本股市會漲嗎 ? 買新興市場基金還會賺錢嗎 ?....... 剛踏入職場的時候 , 我都會依照著公司給的研究報告說明,然後很有信心地回答客戶這些問題 , 給客戶一個很清楚的方向 , 但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 , 做久了之後 , 回答這些問題是越來越沒有信心了 , 原因很簡單 ,這些問題根本就沒有人能夠準確地回答, 我給的答案不是自己猜的 ,就是 公司的研究部門猜的 ( 研究過後的答案跟猜的沒有太大的不同,因為準確率都不高 ), 更糟的是 , 很多客戶會認為我們說的就是對的 , 就依照我們的說法去投資 , 結果反而誤導了客戶 , 造成客戶的虧損 , 這其實是很嚴重的問題 , 而這樣的問題每天都會在金融機構的辦公場所中上演 ,最慘的是, 這個問題似乎無解 , 原因很簡單 , 客戶想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但 沒有金融機構或理財人員會告訴客戶他 / 她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 因為大家會假設 , 要能夠回答明確的這些問題才表示專業,也才能夠做到投資理財業務的業績 如果你也是每次要投資前都是詢問類似的問題 , 然後期望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 , 那麼你將很難在投資中獲得你想要的滿意結果 , 若你真的想擺脫投資難以賺錢的困境 , 那麼你今天就要很認真地看懂下列這段話 , 這段話是 領航集團 (Vanguard) 訪問知名財經部落格 The Big Picture 的版主 Barry 的一段話 ,Barry 說 : “ 我們總是聽到投資人不斷的重複詢問一些沒有人能夠確定的問題 : 聯準會接下來會怎麼做 ? 今年還會升息幾次 ? 道瓊股是未來一年會上漲多少 ? 哪支股票最值得買 ? 所有這些問題都沒有人能夠準確的告訴你答案 , 所有的答案都是猜的 , 然後投資人依靠著這個猜測的答案去執行投資決策 ! 投資人應該要認清一件事情 , 要知道人們能夠做到哪些事情 ? 做不到哪些事情 ? 然後根據這個事實去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 , 這樣投資人才會知道為什麼要建立一個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 , 也才能夠順利度過市場的波動 過去 20 年 , 市場出現了很多次的繁榮與衰退 , 有 2000 年的網路科技泡沫 , 有 2008 年的...

為什麼投資總是賺不到錢?

圖片
我在財富管理相關領域工作了近 20 年的時間,過去這 20 年看到台灣金融機構的理財業務從零開始發展到現在幾乎每家金融機構都是以財富管理當成主力業務,理財人員也成了畢業生進入金融機構服務最可能的職務之一,雖然投資理財業務蓬勃的發展,但是人們的投資理財成果卻沒有變得更好,這點只要問問自己周遭有在金融機構做投資理財的人就會知道,相信滿意自己投資理財成果的沒有幾個,美國的 研究也發現 ,大多數的基金投資人所獲得的投資報酬遠低於基金本身的投資報酬(如下圖所示)! 我個人認為造成這種結果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投資理財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 資產配置 ” 並沒有被真正的落實 財富管理業務表面上看似乎是協助管理客戶的資金,但實際上是在協助管理客戶的 ( 投資 ) 行為,大多數的人並不知道正確的投資方法是什麼,這也是為什麼人們需要金融機構協助的原因,人們想知道未來一年哪種資產會上漲 ? 人們想知道股市還會繼續上漲多久 ? 當人們認為某項資產看好的時候,就習慣投資很多 ; 當看壞某項資產的時候,就習慣全部都退出 (All-in or All-out)…… 上述這些心理或投資行為都是人們很自然的反應,但卻都是不正確的行為,理財人員的價值就在於要告訴客戶什麼是錯誤的投資行為 ? 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投資行為 ? 正確的投資行為就是要確實做到資產配置。 為什麼要做資產配置呢 ? 我們來看看財經專家們是怎麼說的 : 財經專家 William Bernstein 說 : “ 首先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投資人千萬不要把總體經濟的變化 、 政治事件等因素放到你的投資策略中去思考,每天告訴自己一遍 : 我沒有辦法預測金融市場的變化,所以我選擇做資產配置 ” 財經專家 Howard Marks 說 : “ 我認為每個投資人都必須謹記一點,那就是在金融市場中,所有金融資產的價格變動都是有循環性的,在金融市場中很多事情都不是確定的,但有一點卻是百分之百正確的,那就是 : 循環是永遠無法避免的,沒有任何資產的價格會永遠上漲的,樹不會長到天上那麼高,也很少有資產會跌到 0 的,投資人最危險的行為就是假設過去的走勢會一直持續延續到未來 ” 財經專家 Ben Carlson 說 : “ 對於投資人來說,做資產配置就是願意去承認一點,那就...

一個最倒楣股市投資人的故事

圖片
"99%的時間中,投資人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其實就是: 什麼事情都不要做"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Jason Zweig 最近經常都會有朋友問到 : " 美國股市看起來已經很貴了 , 是不是應該等股市下跌再進場 ?" 要回答這個問題 , 最簡單也 " 聽起來 " 最合理的建議就是 : " 對 , 股市已經很貴了 , 再加上現在國際政治局勢很不穩定 , 美國軍隊正在東北亞集結 , 隨時都會有爆發戰爭的風險 , 種種不確定性導致股市可能會有劇烈波動 , 最好等股市出現大幅度下跌之後再進場 " 這個論點聽起來是非常的合理 , 唯一的問題是 , 股市並不會根據你的想法去變化 , 股市還是有可能從現在開始繼續上漲很長一段時間才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 , 你也可能就錯失了股市的上漲 , 所以這並不是一個正確的建議 ! 很多投資人都會認為選擇一個好的進場時點很重要 , 這點當然可以理解 , 但問題是 , 你永遠不會知道何時才會是好的進場時點 ? 當你有一筆閒錢能夠長期投資的話 , 最正確的進場時點就是 : 現在 ! 想要成功投資 , 關鍵不在於你何時進場 , 關鍵在於你進場之後的行為 , 這才是重點 此時你可能還是會想 , 那萬一我進場之後股市就大跌了怎麼辦呢 ? 別急 , 先看看 of dollars and data 財經部落格所分享的一個小故事 : " 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最倒楣股市投資人的故事 , 我們姑且稱這個人為 Bob 好了 ,Bob 在 1973-2007 年期間一共僅做過四次較大筆的投資 , 第一次是在 1973 年 , 買進股票之後沒多久就碰到股市下跌了 48%! 第二次是在 1987 年 , 就在股市下跌 34% 之前進場買進 ! 第三次投資的時候是在 2000 年網路科技股泡沫之前 , 第四次則是在 2007 年金融海嘯之前進場投資 ! 這個人夠倒楣了吧 ? 每一次都是在股市大跌前才進場投資 , 是個標準...

你想要的理財顧問vs.你需要的理財顧問

圖片
我在投資理財相關行業已經待了超過 20 年的時間 , 這 20 多年來見證了台灣理財業務從零開始到現在的蓬勃發展 , 現今理財業務已經成了各家金融機構的主力業務 , 如果你今天碰到一位在金融業工作的新朋友 , 那麼有相當高的機率他 / 她的名片上就會印著理財顧問 / 理財專員之類的頭銜 , 理財人員也成了商學院的大學生與研究生想要順利進入金融業工作最可能的選擇 , 但理財業務的普及並不表示理財人員的專業知識與規劃能力也跟著提升 , 事實上台灣的理財人員坦白說超過 8 成的人其實只是個金融商品的業務人員 , 主要的工作就是將金融商品銷售出去 , 能夠真正幫客戶做一套完整投資規劃的人是相當少的 , 這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 , 很多金融機構的高層自己並非理財領域出身 , 對於理財商品應該如何銷售給客戶才是對的 ? 既不了解也不在乎 , 只要產品能夠賣出去就好 ! 我自己就曾經在一次開會的時候看到一位銀行的總經理因為朋友抱怨 , 該銀行的理財人員只會叫他進場投資 , 市場下跌的時候沒有叫他出場導致投資虧損很不高興 , 這位總經理於是就罵該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主管 , 該總經理說 : 我們不能夠只是叫客戶進場 , 也要在市場情況不好的時候叫客戶出場 , 這麼簡單的事情你們怎麼就做不好呢 ? 從這個簡單的對話就可以看出這個銀行的總經理對於投資理財業務還有金融市場的變化是有多麼的無知 , 既然高層是如此 , 就很難期待銀行會給予基層的理財人員什麼專業的訓練了 ! 什麼才是好的理財顧問 ? 今天就分享一篇 FMDCapital Management 的文章 , 告訴你 , 你想要的理財顧問跟你真正區要的理財顧問有什麼差別 (The Investment Advisor You Need vs The Advisor You Want)? 很多人在尋找合適的理財顧問之前 , 都會先想像好的理財顧問應該會具備哪些條件 ? 然後去尋找這類的人 , 但其實 , 常常你想要的理財顧問並非是你真正需要的理財顧問 , 下列這些理財顧問的特質往往是客戶所想要的 : 我想要的理財顧問過去幫客戶理財都有非常突出的好績效 理財顧問過去如果都有不錯的 ( 幫客戶 ) 理財績效 , 最可能是兩種情況 , 第一 , 該理財顧問經常使用高風險的產品 , 或者 , 第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