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閱讀:我們的大腦對於判斷"技巧"與"運氣"經常會搞混(by Credit Suisse)

























想像一下你正參加一項有獎活動,這個活動是這樣,有20個選手之中的一個人會幫你猜測擲硬幣(這是個絕對公平的硬幣,你知道這應該是個完全靠機率的遊戲)會出現正面或反面,如果這個幫你猜的選手猜對了,那你就會獲得獎金,猜錯了就沒有任何獎金,至於是20個選手當中的哪一位幫你猜是事先指定好的,現在20位選手會先進行一輪5次的猜硬幣活動,但這只是熱身賽,所以對你的獎金沒有任何的影響,熱身賽的結果出爐了,很不幸的,代表你的這位選手猜測的成績是20位選手當中最差的,現在開始要進行正式的有獎活動,但是你有一個額外的機會,那就是如果你願意付出一筆錢,你可以換成熱身賽的時候表現最好的那一個選手代表你,這個時候請你想一想,你願意額外付一筆錢更換嗎?還是讓熱身賽表現最差的選手代表你呢?

你的選擇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學術上的實驗,實驗的結果,高達82%的參與者選擇願意多付出一筆錢來更換(下圖),而這些參與實驗的人都是財經系的學生,按道理來說應該都很清楚這是一個完全隨機的遊戲,任何一個人參與這個遊戲的成績都是機率(也就是運氣)的結果,但還是絕大多數的人願意"相信",有人有猜測硬幣的技巧,這種現象在學術界稱為結果偏差(outcome bias)














結果偏差(outcome bias)這種現象在很多高度不確定的活動當中都會出現,例如政治,開創新公司,運動比賽,德州撲克,當然還有投資活動,上述這些活動當中都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運氣"的因素在這些活動當中經常都會出現,但我們的大腦運作不習慣去判別"運氣"與"技巧"的差別,會很自然的將"結果"與"技巧"連結在一起,認為好的結果就是因為有好的技巧,如同上述的實驗一樣,因為我們的大腦習慣用因果關係來思考,對於某個結果就賦予某個原因,學術界將此稱為解釋器(interpreter)

曾經有學者對這方面做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是讓參與者猜測亮光會出現在電腦螢幕的上方或是下方?亮光出現的方式其實是隨機產生的,唯一的規律是出現在上方的機率是80%,這個實驗找過4歲以下的小孩甚至還有鴿子與老鼠當實驗者,這些實驗者在觀察過亮光出現一段時間之後,都會發現亮光出現在上方的機率比較高,因此都猜測之後的亮光會出現在上方,也因此就能夠獲得80%的正確機率,但找4歲以上到成人做實驗的時候,就發現大腦會開始嘗試從亮光的出現找出模式(pattern),但事實上亮光是隨機出現的,因此其實並沒有任何的模式,也因此這些人預測的結果反而是更差的,這就是我們大腦的解釋器(interpreter)在運作的結果,人類大腦的解釋器(interpreter)是我們比其他動物更為聰明的重要功能,但對於高度不確定的活動(例如金融市場的變化)當中,大腦的解釋器(interpreter)會讓我們以為有模式(pattern)或因果關係的關聯性出現(例如媒體經常都會說:因為xxx的原因所以造成xxx的上漲或下跌)而產生誤判

既然知道我們大腦的這個問題,那該怎麼克服呢?專家提出兩個方法:
  1. 正確判斷活動當中運氣(也就是機率)所佔的比率有多高,人生當中大多數的活動"運氣"的因素都會比較低,這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運作的比較好,但高度不確定性的活動當中(例如選擇股票或買賣時機或玩德州撲克等),因為"運氣"的成分很高,我們的大腦判斷就會造成一些阻礙
  2. 對於這些高度不確定性的活動,要關注的是決策的過程(process)而不是結果(outcome),例如我們在看電視轉播德州撲克比賽的時候,有時候就會看到即使是世界頂尖的高手,也可能會在第一天就被淘汰出局,如果我們單純從結果來看,很容易會認為他打得很差,其實不然,他的決策過程可能都是正確的,只是因為運氣太差了,但只要決策過程正確,長時間的比賽下來,自然能夠獲得較高的獲勝機率,反之某個業餘選手可能會在某一天贏了很多錢,甚至打敗職業高手,但他可能只是運氣好而已,投資活動也是一樣,重點絕對是決策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以上就是我的周末閱讀,由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銀行所寫的研究報告,你可以在這裡看到這篇研究報告的全部內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機器人理財」新創之路

誰比較容易陷入卡債的陷阱:是男生? 還是女生? (資訊圖表)

20個關於投資非常重要的觀念

簡單是複雜的極致表現

金融業的菜鳥們,這些事你都做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