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FED的貨幣寬鬆政策(QE)嗎?
圖片:Flickr
自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海嘯之後,美國聯準會(FED)就不斷祭出貨幣寬鬆政策(QE)來拯救經濟,即使美國現在的經濟仍然是以非常緩慢的速度在復甦,但至少我們看到了:
- 美國經濟已經沒有因為金融海嘯繼續惡化
- 美國總統也因為拯救經濟讓人民有感,所以順利連任
- 美國股市連漲四年,並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當然,也有很多人批評美國聯準會(FED)的貨幣寬鬆政策(QE)根本就是個亂源,不僅帶頭亂印鈔票,立下壞榜樣,讓其他國家紛紛跟著模仿,還引發後續現在仍在進行中的貨幣大戰
到底美國聯準會(FED)的貨幣寬鬆政策(QE)是對?還是錯?會對經濟造成什麼影響?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rnanke)是美國的英雄?還是罪人?眾說紛紜,真正的答案可能要等到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才會清楚,但現在大多數人對於貨幣寬鬆政策(QE)的影響事實上已經有一些我們"認為"的影響,而這些我們認為"了解"貨幣寬鬆政策(QE)的事情,可能並不是正確的!
不相信嗎?看看下列五個是非題,你的答案會是選對(O)?還是錯(X)呢?
- 聯準會實施貨幣寬鬆政策(QE),大量印鈔票,會導致貨幣供給增加嗎?
- 美國股市連漲數年,是因為貨幣寬鬆政策(QE)新增的資金流入股市,進而拉升股市嗎?
- 貨幣寬鬆政策(QE)會引發失控的通貨膨脹嗎?
- 貨幣寬鬆政策(QE)會使得油價居高不下,跌不下去嗎?
- 貨幣寬鬆政策(QE)會使得美元貶值嗎?
- 誤解一:聯準會印鈔票,導致貨幣供給增加
貨幣(base money),而這個部分只占整個貨幣供給很小的比
率,銀行體系才是真正能夠影響整個貨幣供給的機構,銀行
透過吸收存款然後放貸出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貨幣乘數
效果,這個部分能夠影響整個貨幣供給90%以上,而自從金
融海嘯以來,銀行一直是在收縮放貸的金額,因此整個貨幣
供給額事實上並沒有因為聯準會的貨幣寬鬆政策(QE)而
快速增加
個人觀點:所以,也就是要等到銀行業開始擴大放貸規模之後,貨幣供給額才會大幅的增加
- 誤解二:美國股市連漲數年,是因為貨幣寬鬆政策(QE)新增的資金流入股市,進而拉升股市
(FED)新印的鈔票絕大多數都是用來購買美國公債或房屋
抵押貸款債券等低風險的債券產品,賣方主要都是銀行,而
銀行賣出這些產品拿到的錢,絕大多數(大約82%之多)都是
用來增加銀行的準備金,因此這些錢又被存回了聯準會
(FED),等於有8成多的錢是從聯準會(FED)的左手出去,然
後又從右手回到了聯準會(FED),而銀行剩下的18%資金,也
大部分是去購買低風險的債券產品,因此只有非常少數的
資金流入到了股市!
但你可能問,如果真是如此,那為什麼每次聯準會(FED)祭
出貨幣寬鬆政策之後,股市都會上漲許多呢?作者認為主要
是兩個原因:大眾的"心理因素"與"誤解"所造成的,聯
準(FED)大動作的貨幣寬鬆政策讓投資人認為政府願意付
出"任何代價"來拯救經濟,這有很好的宣示效果,讓投資
人"相信"未來的經濟只會更好,不會更差,而且投資人也"誤
解"了以為聯準會(FED)新印的這些鈔票,有很大的部分會
流入股市,這兩個因素讓投資人因此願意進場投資股票承
擔更大的風險,股市也因此伴隨著聯準會(FED)的貨幣寬鬆
政策持續的上漲
個人觀點:如果股市上漲的原因是如此,所以,當大眾"認為"聯準會(FED)印鈔票拯救經濟的效果有限,或是當大眾終於"發現"原來並沒有這麼多的新資金流入股市時,股市是不是就失去支撐了呢?關於這點,我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看這裡)
美國S&P500指數與QE的關係,Advanced Wealth Advisor
- 誤解三:貨幣寬鬆政策(QE)會引發失控的通貨膨脹
實情:很多美國的財經人士都認為美國政府其實是故意壓低通
貨膨脹的數據,實際的通貨膨脹遠高於現在政府所呈現的
數據,但文章作者認為,聯準會根本沒有辦法去操控通貨膨
脹的數據,因為這個數據是美國勞動部門所統計的數據,所
以認為這個陰謀論並不成立,當然,作者也承認,聯準(FED)
的貨幣寬鬆政策是有可能會帶來通貨膨脹,只是現在還沒
有發生,而未來即使發生,其程度也會遠低大多數人現在所
預期的程度
貨膨脹的數據,實際的通貨膨脹遠高於現在政府所呈現的
數據,但文章作者認為,聯準會根本沒有辦法去操控通貨膨
脹的數據,因為這個數據是美國勞動部門所統計的數據,所
以認為這個陰謀論並不成立,當然,作者也承認,聯準(FED)
的貨幣寬鬆政策是有可能會帶來通貨膨脹,只是現在還沒
有發生,而未來即使發生,其程度也會遠低大多數人現在所
預期的程度
個人觀點:我不知道陰謀論是不是真的,但就算沒有陰謀,質疑CPI有效性的人還真是不少(看這裡),我也曾經分享過這方面的文章(看這裡),所以CPI是否能夠真實的反應整體物價的情況還是很有爭議的,先不談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現在通貨膨脹沒有上來,可能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如第一點所說的,QE所製造出來的新貨幣中,大多數又被聯準會收回去了,因此流入實體經濟的部份並不多,而第二個原因是因為美國經濟這幾年並沒有很快的復甦,甚至仍有衰退的可能存在(看下圖),這點從最近的金價大跌似乎也可以看出一些徵兆,也因此銀行並不敢擴大放款活動,所以通貨膨脹沒有失控,甚至還可能相反的離央行目標的2%越來越遠(看下下圖),但無論如何關於通貨膨脹這點,我個人認為會是最有爭議的一點
花旗銀行美國經濟驚訝指數,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
花旗銀行美國經濟驚訝指數,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
美國CPI,PPI走勢圖,Business Insider
- 誤解四:貨幣寬鬆政策(QE)會使得油價居高不下
圖所示),並沒有上升的趨勢,反而在金融海嘯之前2002-
2007年這段期間,油價的上升趨勢更為明顯,因此QE跟油價
上升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當然,油價是比起以前高了很多,當
人們看到高價的油價自然心裡很不爽,總要找個對象來出
氣,而聯準會(FED)就成了最現成的對象,但作者認為真正
造成油價上升趨勢的原因是"中國的崛起",大幅提升對石
油的需求,而不是聯準會的貨幣寬鬆政策(QE)
- 誤解五:貨幣寬鬆政策(QE)會使得美元貶值
貶的趨勢存在,而且作者認為美國是一個內需市場遠大於
出口市場的經濟體,因此聯準會不會也不需要刻意去壓低
美元匯率來拯救經濟,美元主要是受到全球金融市場整體
的環境所影響,例如在金融海嘯之前的2002-2007年那段時
間,因為全球經濟成長氣氛看好,資金會流出美國到一些新
興市場去追求更高的風險,以獲取更高的報酬,所以那段期
間美元是貶值的,反之,金融海嘯之後,經濟反轉,資金往更
安全的地方去,因此回流到美國這個避險天堂,美元因此反
而是升值的!
這篇文章很值得一讀,分析的內容可以釐清我們很多的觀念(或誤解),也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各國所實施的QE有什麼不同,例如美國FED的QE幾乎都是用來購買固定收益的債券產品,並沒有直接購買股票,但日本的QE就不同了,日本的QE是連股票都在央行購買的範圍之內(看這裡),所以日本的QE威力更大,影響的層面更廣,但是效果也會更加難以預測!
雖然經濟議題本來就很難有絕對標準的答案說誰對誰錯,可能你並不認同作者的全部或部分的觀點,例如Jim Rogers就認為央行的QE此舉無疑是殺雞取卵,獲取短期的利益而造成長期的傷害(看這裡),但多看看不同的意見與想法,也是能夠讓我們對於判斷全球經濟脈動的思路上更加的清楚,不是嗎?
祝大家周末愉快!
推薦閱讀:
- 糟了,他們又在說這次不同(路透社中文網)
- 高盛(Goldman)確認全球經濟成長趨緩(Zero Hedge)
- 通膨是隻不叫的狗(FT中文網,馬丁沃爾夫)
- Jim O'Neill:央行的資金去購買股票是很合理的(CNBC)
- 相信美聯儲FED (Index Universe)
- 賭美國會發生超高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是完全不合理的想法(The Armo Trader)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的意見分享,請留言